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基于多元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17  新闻来源: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20137月26-29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基于多元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功召开,这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席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有160多名,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韩国、日本、越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等10个国家和地区。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一江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张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陈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美国佛蒙特大学印京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徐丽华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复旦大学吴中伟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张黎教授等8位专家作大会报告;在分会场报告的论文有140余篇。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主要涉及汉语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研究、汉语本体与教学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各地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教材与工具书研究、汉语教师研究、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研究和汉语教学的标准研究等七个方面。

  闭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闫艳教授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林广教授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作总结发言。王建勤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学术研讨的亮点有五个:(1)汉语教学研究展现出国际化视野。这种国际化视野主要表现在与会学者对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次会议涉及了泰国、越南、新加坡、美国、蒙古国、日本、意大利、喀麦隆、澳大利亚、韩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南亚、中国台湾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材及教法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百花齐放,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汉语教学模式。(2)汉语习得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门领域。许多研究都与习得研究相结合,基于习得理论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研究,以及习得研究与本体研究,甚至语言习得与汉语史的研究相结合,表明语言习得研究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3)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理论走进课堂教学。学者和教师们在不断尝试基于新的习得与认知理论的教学方法,如社会文化理论、任务型教学。特别是介绍国外同行汉语教学的新观念、新做法和新尝试。(4)实证研究和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多。(5)既有宏观思考,又有微观探讨。宏观研究涉及汉语教学、汉语培训的国家标准研究,以及现代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史等;微观研究,从音节到汉字、词汇等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研究水平上的提升,以及对学科研究的自觉意识。

  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精彩演讲,开阔了学术眼界,拓宽了新形势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视野。大家希望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推进本学科的发展。

  会议期间,《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还举办了专家咨询会,就如何彰显办刊特色等问题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闭幕式上宣布,第十一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由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和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主办。

 

  附录:与会作者及论文题目

  包小金     泰国本土成人汉语业余培训模式研究

  蔡淑美、杨青  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区别词习得研究

  朝洛蒙、江新  蒙汉双语儿童汉字意符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陈  晨     汉语作为二语/外语的语篇教学与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  申     多元理论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演变

  陈  晟     论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模式

  陈雪丽     有关现代汉语的”时体”问题——三部对外汉语教材《意大利人学汉语》、《中文天地》、《新实用汉语课本》之比较与分析

  陈艺骞、施春宏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双价形容词习得研究

  崔希亮     说汉语教师的学术自觉

  笪  骏     在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用数字解读中国文化

  邓小宁、张燕华     论汉语国际教育新教师课堂管理素养

  丁  艳     媒介语缺失情境下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

  董淑慧     “V/Adj+数量(N)+是+数量(N)”构式的认知考察——兼及汉语构式教学的重要性

  范红娟     伴随性习得与刻意猜词的差异

  方环海     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冯娟、孟凯  单音反义方位词构造四字格及其教学

  冯晓鸿     从批判教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海外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

  付佩宣     会话分析理论在口语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高一瑄、张黎  从义乌外籍商人语言使用情况看商务汉语需求

  郭琪、孟凯     单音反义形容词组际构词及其教学

  郭文娟     真实语料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

  郭雅静     试论语篇对汉语语序的选择限制——兼谈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韩晨宇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策略对教学模式的启示

  郝红艳、于晓冬  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文化课中的应用研究

  郝乐、苏英霞  英语背景学习者汉语中介语名词偏误特征与成因分析

  洪  炜     课堂辨析对汉语二语者近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

  侯立睿  汉语新词新语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胡瀚、曹文、张劲松  普通话“中轻重”词语感知的初步研究

  胡素莲     传播中国文化的实用英语教学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综合英语课为例

  黄玉花、李春  对外汉语语篇教学研究——从韩语母语习得者的汉语语篇偏误分析所想到的

  季  瑾  基于教师偏误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姜丽萍     “任务—活动”型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金椿姬     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雷雨、王思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内容的选择——基于七部语法大纲语法项目选取对比分析的探讨

  李  华     关于语料库在混淆词语统计中的效用评估

  李  丽     对外汉字教学难点及策略研究

  李  泉     现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

  李海霞     对汉语汉文化推广的思考

  李红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成果与亟待突破的方面

  李梅秀     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口语中“吗”的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李文洁     泰国学生虚化结果补语“到”的使用情况及成因——类型学视角

  李泽卿、任启  不同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上声拐点的感知研究

  梁彦民     外国学生汉字错别字的研究

  梁云、陈东芳、史王鑫磊  以哈、吉两国为例透视中亚地区汉语教学

  刘  弘     任务型汉语口语教材练习指令语特点研究

  刘  艺     汉语学习者“了2”陈述句音高的习得分析

  刘春梅     从自造词看CSL词汇教学中的语素构词教学

  刘春艳     基于口头叙述常模的留学生与母语者语言产出对比分析

  刘乐宁、陈轩  功能主义语言学之应用:基于语用的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实践

  刘士勤     简论出国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工作能力

  刘文燕、刁俊  不同学习方式下的《长城汉语》应用模式研究

  刘长征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术语规范研究

  刘振平     形动组合顺序的认知理据

  鲁  骥     语音范畴性知觉实验范式——理论、设计和数据处理

  罗  莲     基于判别分析的汉语分级测试标准界定研究

  罗庆铭     基于教材语料库的词汇重现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吕  晨     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个案研究

  毛润民     浅论没有中介语条件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孟  凯     外向型汉语词语辨析词典的搭配设计原则——以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为例

  苗传江     基于HNC理论编写的学习型汉语动词词典

  亓  华     基于多元理论的初中级汉语口语教学模式及满意度调查

  全香兰     谈对韩汉字教学用字表的研制

  饶宇靖     普通话学习对香港大专生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阮黄英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教师素质——以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例

  沈丽丽、李柏令  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习得“把”字句偏误分析

  施春宏     偏误分析新视野和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的基本论题

  帅志嵩     也说“了1”的语法意义

  司书景     国际汉语教育中多模态民俗文化教学模式构建

  苏向丽、林新年     不同母语CSL学习者量度形容词混淆的特异性及教学策略

  孙若耘、任禾、王灵茜、朱倩云  大陆与台湾汉语初级教材词汇教学比较——以《成功之路》与《新版实用试听华语》为例

  孙潇、安青阳  欧美背景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中的构式意识形成机制研究——以“把”字句的习得为例

  孙晓明     语料库为导向的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

  孙雁雁     基于国际汉语教学角度看插入语“看来”、“看起来”在语篇中的分布及特征

  唐翠菊     “这么/那么”的性状同指用法及篇章教学

  田  靓     一项基于“构式-语块”教学思路的“把”字句教学实验——兼谈“构式-语块”分析的实质

  王  静     结构与任务——课堂教学输出模式与教材编写之关系

  王辉、李悦  语言传播研究:历史与理论

  王景丹、吉梦启  为类介词的偏误情况考察

  王君懿     基于语料库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语气词“呢”的习得考察

  王其莉     作为第二外语的汉语教学模式初探——以日本大学一年级教养课程为例

  王世凯     再论否定标记“什么”——兼与“不”“没”比较

  王淑华     关于汉语教材国别化的思考——从泰国本土教材《基础汉语》说起

  王思闻     浅谈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中文项目教学模式——以三年级为例

  卫  立     汉语教学中的课程衔接和文化注入

  魏岩军、王建勤、贾琳  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话语内化机制研究

  闻  亭     族群背景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社会化研究

  吴丽君、钱茜  对外汉语课堂教师话语标记的语用分析——以“啊”、“好”“那(个)”为例

  吴砚文、曹贤文、潘娟娟、钱尊妮、王帅  对外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理解核查型问题”研究

  吴英成、邵洪亮  华裔汉语学习者解读:新加坡视角

  吴勇毅     叙事探究与汉语作为二语/外语教师的认知建构

  吴中伟     口语课教学模式及其创新

  熊家良     面向东盟的对外汉语专业综合改革

  徐  峰     汉语二语学习词典中语法与语用信息的配置与呈现——基于四部学习词典的对比与分析

  徐  剑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蒙古国高校遇到瓶颈

  徐丽华     喀麦隆孔子学院教学模式对非洲汉语教学的启示

  阎  玲     汉语思维模式建立与初级汉语词汇教学

  晏响玲、郑艳群  师生实时交互式网络汉语教学(RICNT)模式研究的主要问题

  杨建国、王建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多样性刍议

  杨同用     对外汉语教师的教练角色

  杨晓黎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形象色彩义分析

  杨子菁     关于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教学模式思考

  印京华     保证美国大学基础汉语教学成效的理念与实践

  于晓敏、孙悦、张劲松、解焱陆、曹文  知觉训练对初中级日本学生感知汉语声调的训练效果分析

  袁媛、郑艳群  “聚焦形式”(FonF)理论下的汉语多媒体教学输入效能探索

  翟  艳     学习者视角下的汉语口语课堂活动

  张  博     同义类多词混用的主要特征与教学对策

  张  赪     二语习得规律的语言学价值

  张  黎     现代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形成过程

  张  莉     中美汉语教学“讲练—复练”模式的合流及如何借鉴

  张宝林     关于汉语培训国家标准的思考

  张蓓、解焱陆、张劲松  基于音高替换技术的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训练研究

  张劲松、汪航、王祖燕、解焱陆、曹文  鼻音尾时长对中日被试听辨汉语鼻韵母的影响

  赵  菁     面向美国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赵冬梅     谈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制约及应对策略

  赵金铭     汉语音节与汉字、词汇的配置和选择及对教学之启示

  赵守辉、尚国文  “谁讲华文最棒”:新加坡“教学用华文等级系统”研发中所遇语言规范问题的迷思及其建议

  赵心怡、王祖嫘  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初探

  周  琳     特异性汉语易混淆词的母语影响因素及混淆特点——兼论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辨析要点

  周晨萌     商务汉语教师的素质及培养分析

  周凤玲     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技能及相关研究述评

  周文德     对外汉字教学当顺应汉字特点因循汉字规律

  朱勇、刘栩  汉语篇章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其训练

  宗世海  国家汉语教学标准/能力目标试说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