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 (以下简称“冬奥术语库”)项目第一次专家组会议在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召开。本次会议由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高级翻译学院和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贵生、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部长刘洋、教育部语信司规划协调处处长王奇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由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尔弘主持,参加会议的专家组成员有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国际知名奥运口笔译专家Daniel Glon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法语专家贾峰、莱比锡大学德语口笔译专业教授Manfred Heine、资深日语体育口译员Yuko Hughes、资深奥运专家Jeff Ruffolo、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外教Agnès Belotel-Grenié,与会人员有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晓海、冬奥术语库项目核心成员韩林涛、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综合协调处处长周玲、副处长黄家楠、会议和语言服务处处长梅建军、翻译主管杨中团、干事李冉。
马贵生副书记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北京语言大学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承担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重大项目,肩负无比光荣的使命,校领导十分重视冬奥术语库项目,亲自关心和参与项目团队的建设,对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并将继续全力支持项目建设。

教育部语信司规划协调处处长王奇代表教育部语信司对专家组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由中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确保了术语库建设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教育部国家语委将加强组织领导,聚焦服务北京冬奥会,与北京冬奥组委一起,协调各方力量,为办成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部长刘洋在致辞中表示,冬奥会语言服务是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次冬奥会术语库专家组会议的召开对于冬奥会术语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提出了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北京语言大学等各单位协同努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希望。

刘洋部长致辞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尔弘代表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向冬奥术语库专家组的成立表示祝贺,希望冬奥术语库以“顶天立地”作为项目推动的目标,并做到真正服务奥运、服务北京、服务国家。

马贵生副书记为专家组首席专家Daniel Glon教授颁发聘书
随后,现场举行了专家组特聘专家聘任仪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贵生为项目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
会上,刘和平教授和韩林涛老师进行了“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进展报告,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冬奥术语库项目的开展情况。刘和平教授首先介绍了高翻学院的整体情况和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情况,韩林涛老师向与会领导专家展示和介绍了冬奥术语查询平台的新功能和设计理念,并从管理团队、数据团队、开发团队三个方面介绍了项目运行模式。

刘和平教授发言

韩林涛老师发言
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会议和语言服务处处长梅建军进行了主旨发言,介绍了冬奥会语言服务业务领域相关工作,并就语言服务专家和冬奥术语库的需求做出说明。随后,专家组首席专家Daniel Glon教授进行发言,回顾了自己参加过的多届奥运会的口笔译工作,强调了术语库建设中术语准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奥运术语在使用中的的各种常见问题。

Daniel Glon教授发言
当天下午,中外专家共同参观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并对基地的建设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莱比锡大学教授Manfred Heine发言

贾峰老师发言
在下午的专家组内部讨论中,专家组成员分别进行发言:Manfred Heine教授站在口译员的角度阐述了德语对于冬奥术语库的重要性以及冬奥术语库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国家体育总局副译审贾峰从冬奥会跨语言术语服务平台创建的重大意义、术语的收集、编辑方法和需解决的问题、工作流程、与有关方的关系协调、术语库的延续性和常态化等几个方面着重发表了对于设计和建设冬奥术语库的看法。Yuko Hughes介绍了东京奥运会的术语准备工作,她指出东京奥组委设立了专门制作多语术语的部门,并在口笔译翻译工作前分享给译者,她还对术语的解释、来源和编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Jeff Ruffolo分享了自己多届奥运会的传媒经验,以记者的身份解读了此次冬奥术语库项目的服务对象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详尽的行动计划。

资深日语会议口译员Yuko Hughes发言

Jeff Ruffolo先生发言
最后,由Daniel Glon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就报告和发言内容展开座谈讨论,主要就专家应做出的贡献、未来开展合作的方式、此次冬奥会术语库的科技性和创新点、该项目的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第一次专家组会议圆满闭幕。
13日,专家组成员集体访问了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办公区,参观和了解了冬奥场馆的建设情况、北京冬奥会筹办进展,并在冬奥组委与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潘志伟座谈,就双方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详细交流,双方将共同致力于通过冬奥术语库项目为冬奥组委的语言服务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出贡献。
冬奥术语库项目专家组名单
姓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刘和平 |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 |
Daniel Glon | 洛杉矶2024申奥委员会语言专家,资深口笔译专家 |
冯志伟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资深术语专家 |
贾峰 | 国家体育总局副译审,资深法语专家 |
Manfred Heine | 莱比锡大学教授,资深德语体育口译员 |
Andrey Moiseev | 俄罗斯2018年足球世界杯组委会国际部负责人 |
Andrew Migita-Meehan | 资深日语体育口译员 |
Yuko Hughes | 资深日语体育口译员 |
Charles Zandaza | 资深西班牙语体育口译员 |
Jeff Ruffolo | 资深奥运专家 |
Agnès Belotel-Grenié |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外教 |
卢宁 |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 |
梁爽 |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笔译系主任 |
冬奥术语库项目背景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瞩目的奥运盛会,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标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命光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眼于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施《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助力本届冬奥会语言服务,2017年5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共同启动《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根据《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重点项目“开展语言技术集成及服务”已经设立了两个项目——《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和《面向北京冬奥会的机器翻译》。这两个项目分别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杨尔弘教授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洋副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每个项目的投入经费均为300万元,并可以根据年度考核情况调整经费投入。
《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以下简称“冬奥术语库项目”)将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预期作为整个赛事举办前后为多个部门提供术语查询服务的终端,由专业团队负责跨语言术语服务平台的更新、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因术语翻译不一致、术语使用不当、术语表述不清而出现信息传达错误的问题。该平台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应用、应用程序接口等渠道呈现与冬奥会、冬残奥会相关的各大领域、不同门类的可查询术语表、多语种术语译文、术语解释、常见表达、使用场景、使用案例等,方便赛会各方随时随地使用和查询。

《面向冬奥会的机器翻译》项目(以下简称“冬奥机器翻译项目”)面向北京市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大需求,对机器翻译展开深入研究,建立面向冬奥会的机器翻译资源库,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理论、模型和算法,研制支持中文和英文互译的冬奥会机器翻译系统,努力为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语言通”智能服务和《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的跨语言术语服务平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