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教二楼404教室,《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应邀主讲“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写作”。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主持了此次讲座。参加讲座的学生包括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东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郭之恩老师的团队和北语国际关系兴趣协会协助进行了视频录制。

贾烈英院长介绍说,陈志瑞教授是历史学博士,“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资深编辑,他前后主编过《欧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和《外交评论》,为推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讲座中,陈志瑞教授围绕“国际关系研究与写作”与同学们交流。他从个人的成长、求学及工作经历引入,漫谈了自己对于学术写作的感悟。他指出,目前国内国关领域的刊物多达六十来种,质量、水准参差不齐,他希望自己所主持的《外交评论》可以结合理论与实际、平衡理想和现实、融通学术和政策,追求研究写作的本真、善意和美感。陈教授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讲解,为同学们授道解惑。

第一,紧跟时代。一国在特定时代所处的国际地位,与一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主题息息相关。英国学派的研究概念是国际社会;美国学者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护持霸权;当前中国正在无限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在国际社会拥有了更为积极的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的国关研究者,我们有了更强的驱动力来了解、把握和研究这个世界。要有大国胸襟和大国视野,保持谦虚的姿态,为建构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不断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时代主题也从融入、互构到塑造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
第二,勤于思考。国际关系的现象和规律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要增进自学能力,学会在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内甄别文献、不断反刍、打开想象。通过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陈老师从对印度、日本到美国的观感,到衣食住行、影视作品、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支付宝、网购等鲜活例子,信手捏来,曲径通幽,引导同学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深入思考。
第三,讲求方法。论文写作的出发点是发现“问题”,写作对象要面向公众和社会,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进行高水准的学术对话,经得住时间的检验。陈老师在表达对科学研究喜爱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对历史、人文、哲学方法的追求。提醒大家不要陷入对定量的迷信。
第四,尝试写作。写作无处不在,首先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问题意识,文本要符合常识;其次,要能够甄别、选取高质量、权威、核心的一手文献,不要迷信大数据;还有,行文有逻辑,言之有据、言之乘意;最后,文本需要遵循规范,学术诚信、文字客观。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陈教授针对外交评论的选稿主题和文字的标准,如何寻找问题、如何提高文章的逻辑、如何进行客观的研究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陈志瑞教授的讲座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视角敏锐独特,洋溢着细腻浪漫的学术气质,同学们深深陶醉在学术的享受之中。他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他希望北语学子,增强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求实创新,在广阔的学术天地中追求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