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瑞典作家莫妮卡·劳利琛应邀在北京语言大学发表演讲

发布时间:2017-11-20  新闻来源:应用外语学院 

11月17日上午,诺贝尔文学奖前主席、瑞典著名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教授和夫人、瑞典知名女作家莫妮卡·劳利琛(Monica Lauritzen)教授,以及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马福力先生来到北京语言大学,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女性传记文学的艺术”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应用外语学院院长、挪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陆薇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及来自北京大学等周边多所院校的师生近百人聆听了讲座。

北京语言大学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莫妮卡·劳利琛女士是瑞典知名女作家及传记文学作家,曾任瑞典哥德堡大学英语文学教授,著有《电视中的简·奥斯丁》、《一个女人的声音》和《真理的道路》,曾引起很大轰动。其中《真理的道路》获得瑞典最著名的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年度最佳非虚构类作品提名。在担任瑞典国家电台文化节目制作人时,她制作了大量节目,尤其是文学类节目。

瑞典著名作家莫妮卡﹒劳瑞琛女士在北语发表讲演

瑞典著名作家莫妮卡﹒劳瑞琛女士

莫妮卡·劳利琛教授的讲座先从传记文学的历史出发,总结归纳了传记文学的总体特点。之后,她结合自己两本传记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讲述了她为两位19世纪的瑞典女作家书写传记的经历。《一个女人的声音》和《真理的道路》这两本传记分别讲述了瑞典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弗利格尔﹒卡尔连和安﹒夏洛特﹒莱芙勒的人生与创作经历。19世纪瑞典中产阶级妇女受社会与男权束缚,但两位女作家却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大胆地冲破了阶级与性别对她们的限制,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劳利琛教授关注的是艾米莉和安的个人经验和创伤经历在自己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此外,她还介绍了自己广泛阅读作家日记、私人信件、当年的报刊杂志,从多种渠道了解当时历史状况的经历,展现给听众一位传记作家如何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忠于写作对象和表达个人见解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在劳利琛教授看来,传记书写是追回失落的世界、赋予其新生命的过程。

图片6

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马福力(左)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前主席、瑞典著名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中)

瑞典著名作家莫妮卡劳瑞琛(右)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劳利琛和埃斯普马克教授结合自己作家的亲身经历对在场的多位专家学者与学生的问题给予了精彩回答。文化参赞马福力先生也就中瑞两国近年来的文化交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我们两国距离很远,但在精神上是非常接近的。两国学界一定要多多开展文化交流,更深入地互相了解。瑞典政府特别鼓励中瑞两国作家互访,希望以这样的形式促进双方的了解”。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听众分享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与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与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讲座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主办,挪威研究中心承办。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