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Ellen Spolsky教授进行跨文化系列讲座第84讲

发布时间:2017-11-21  新闻来源:比较文学研究所 王宇晗 

11月16日下午,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Ellen Spolsky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84讲。讲座题为《达尔文与德里达:作为后结构主义物种的认知文学研究》(Darwin and Derrida:Cognitive Literary Theory As a Species of Post-Structuralism),讲座由张华教授主持。

Spolsky教授首先指出,在后结构主义视野下,“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她通过一幅简单的图示向在场的师生表明:人类的语言不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具有固定的意义,它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大脑进行识别和选择。为什么大脑具有这样的功能?因为它可以在情境发生变化时进行自我修正,传达给我们新的信息。大脑的这种活动类似于“再现的批判”这一概念,spolsky教授解释说:“‘再现’实际上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人的‘再现’能力是有限的、不完美的,但对我们而言已经足够好(good enough)了,它能使我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分辨不确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并且改进人类文化”。

接着,Spolsky教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讨论了自然和文化的关系:自然和文化并不相反,而是相互作用。她指出,人类在自然中发生进化,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文化,因此,文化是由自然,或者说,是由人类的生物过程生产出来的。进化的人脑使我们努力去认知事物,它唤起我们的感官,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然而却总是有人怀疑我们的认知能力,认为人的认知完全不可靠。正如后结构主义理论所言,人类的精神活动被语言这一载体所囿,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获得真相。人类依靠自身最终变得一无所知。科学则不然,它是绝对的、明确的,总能带来确定的答案。

Spolsky教授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她给出了更准确、积极的说法。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类的进化方式是在随机变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积累形成的,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科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确定”。以语言系统来说,人类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语言系统逐渐生成,并一直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发现了语言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效的。我们仍能通过使用词语的“常规”意义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文学语言中,我们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分析了解语言在当下产生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系统虽然不够完善,无法获取后结构主义所讨论的“最终的”意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good enough”,而人类也绝非一无所知。

Spolsky教授进行了总结。她认为,达尔文进化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后结构主义的新视角。在意义无法确证的今天,一定还有什么支撑着人类的繁荣发展——也许就是我们自身。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张华教授、陈戎女教授、黄悦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与Spolsky教授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同学们也提出自己的疑惑,Spolsky教授以生动地方式一一解答。本次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