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陈双新老师应邀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生带来题为“地名与景点用字问题”的讲座,这也是汉语言文字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八讲。
在正式讨论“地名与景点用字问题”之前,陈老师简单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工作。在1955—1965年间,为与当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务”之一的汉字简化工作相配合,国务院对全国35个县级行政区地名用字进行了简化。因为地名用字简化与一般社会用字简化很不一样,地名简化一般是改为同音或近音字,更改前后的字形不是通常认为的繁简关系,因而此工作不能纳入《汉字简化方案》中。譬如说,江西“雩都”改为“于都”、“大庾”改名为“大余”,新疆“于阗”“和阗”改名为“于田”“和田”等。
在分析了大量地名用字简化现象后,陈双新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名用字简化没有很好的考虑简化的系统性问题,同样的地名用字,有的在甲地简化了在乙地没简化,有的在县级地名中简化了但还大量保存于乡镇、景点、企事业单位名称用字中。譬如陕西“醴泉”简化成“礼泉”,但是湖南地级市“醴陵”没简化;贵州“婺川”简化成“务川”,但 “婺”还在江西“婺源县”中使用,等等。
谈及地名的来源和含义时,陈双新教授以“钱塘江”得名由来为例,首先探讨了“塘”字的意义演变,指出“塘”的本义是堤坝。“钱塘江”中的“钱”确实与金钱有关系,其得名之由即是以付钱的方式让老百姓挑土石筑成海堤。此外,陈老师还通过金门太武山“勿忘在莒”四字的历史探源,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地名与景点同历史典故和文化十分紧密的联系。
谈及地名和景点的书法题字时,陈双新教授指出,对于这类书法题字要从汉字演变历史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今人所写未必是,古人所写未必非,无论是书写者还是参观者,都要关注汉字基础知识,以避免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的错误。
讲座最后,陈双新教授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汉字问题,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汉字,这样才会不断提高汉语汉字的应用水平与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