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高金萍教授参加第一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

发布时间:2016-12-18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2

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

 

1130日至12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的近百位中外新闻传播学者与会。我校高金萍教授应邀参会,并以《以精准传播助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为题发表演讲。

本届论坛以“新媒体新亚洲——新闻传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为主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亚洲各国新闻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果顺应新媒体发展,整合亚洲国家新闻传播资源,发出亚洲国家的声音,已成为亚洲国家新闻传播界亟待研究的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上,亚洲各大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亚洲国家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联络机制,并将征集亚洲各国新闻传播教学案例,结集出版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

高金萍教授在分论坛新闻传播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角色”发言,她认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传播全球化的结果。基于当前传播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推动新闻传播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推动新闻传播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精准,从来都是传播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精准传播是由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传播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后催生的“精准传播”方式还处在理念已有、操作困难的转型阶段,尚未提炼出精准传播的理论框架。从传播理念来说,要从一味跟随西方传播理念转向坚持中国的主体地位;从传播主体来说,要从一元转向多元共进;从信息流向来说,要从单向度的宣传变为双向度的沟通;从传播方式来说,要从模糊传播转变为精准传播,必须有扎实的国别研究、受众研究作为支撑,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

    高金萍教授认为精准传播的本土化路径在于:准确提炼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内容——文化的共同性、普世性;尽量降低传播产品的文化折扣——产品与受众文化差距越大,对它的需求和要价就会越低;精准及时开展舆情监测——为本土化传播提供切实依据;去除惯性思维方式下的传播内容——新的呈现方式和报道角度。精准传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边跨国传播(多边跨国流动)创造溢出效应。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