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斯·博内特爵士
凯思·博内特说,中国崛起带来的新世界秩序证明了西方世界的失算,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中国才至关重要。
批评人士指出,中国的行动可能导致一场中美针锋相对的贸易战,而这与我通过与中国大学和企业的多年接触所了解的中国形象并不相符。
《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文章哀悼了西方世界失去了这场关于中国的赌局。什么赌局呢?一旦中国繁荣昌盛了,其人民就会无可避免地渴望民主。这便意味着中国人会采用我们西方的制度,并且自然也希望变得像西方人一样——这是我们更乐于见到的事。
我承认这个假设是有缺陷的。西方曾经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商业伙伴,并彻底放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柏林墙倒塌之时,中国已经打碎过我们的幻想了。西方那时似乎认为,当城墙倒塌时,自然会带来自由市场资本主义。
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的背后逻辑知之甚少,也并不了解人民大会堂里召开的立法会议。
批评人士说,尽管西方企业在这个庞大经济体经营多年,但那里没有自由市场,竞争环境偏向本土企业。如果中国的开放将会带来国内的民主改革和法治人权,那么这场赌局西方早已输了。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崛起和正在出现世界新秩序?我们的旧观点是否还适应现实?
特朗普式的保护主义者认为解决方案很简单:应该强硬起来阻止中国人轻易收购我们的企业和基础设施,必须坚守我们的知识产权和公司治理方式。
这种态度的短期目的显而易见——捍卫我们当前的知识产权,但若认为中国会像以前那样依赖西方创新,恐怕就是自欺欺人了。我所知道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大知识和研发投入。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估算,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中国想要在环保和先进制造领域领先世界。与德国不同,中国不但不会关闭核电站,还在建造新一代核电站,以取代燃煤火电厂,减少雾霾威胁。是的,他们正在按照预算和时间表建造核电站。
中国决不会在电动汽车、核能或工业4.0等创新领域落后西方一筹。这将为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根本变化,美国不要以为自己永远第一。
现在,思考一下中国在非洲、中东和波罗的海各国受到密切关注的发展模式。非洲的穷人已经多次体验过西方式的援助了。现在,当他们乘坐中国投资兴建交通设施去往中资工厂工作时,他们想知道这种发展模式是否也能成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自1978年开始市场改革以来,已经有8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到2015年,中国已经实现了联合国的所有千年发展目标。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大的贡献国。
我们忘记了中国已经教会了十多亿人读写,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公路设施和高速铁路。其强大的创新基础已与美国大致相当,要阻止中国的崛起已经为时太晚。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欧亚大陆上等待着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一家一户不希望我们阻止他们正在过上的好日子。
中国十分明白,没有巨大的努力和明确的目标便绝不可能为人民带来改变。 诚然,未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中国人不会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原地休息,也不会对他们已经建起的“巨无霸”无为而治。
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个新帝国正在崛起。 我们还不了解的是,这个帝国将会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雄心已为世人所见,但他们会成功吗? 我们只能希望,中国即将拥有的巨大影响力能够为世界人民造福。
诚心而论,我们应该开始质疑自己的假设。许多当然经济学大师指出,西方世界并没有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和社会腐化等问题。从巴黎市郊的隔离区到香港的高楼贫民窟,经济上的阶级排斥,引发了一代青年人看到了西方的不公与冷漠。
北京市民盼望着洁净的空气和合理的工资。像所有大国一样,中国也将面临诸多选择。我真诚希望,中国的选择能像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讲话那样:“永远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目前,世界各地的冲突之声越来越响,威胁着诸多国家的安全。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理解中国,理解这个崛起中帝国的恐惧和希望。
凯思·博内特爵士教授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校长,是屡获殊荣的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
本文发表于2018年4月19日英文报刊《南华早报》,标题为:West must change flawed assumptions abou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