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3日中午,一场题为“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化研究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的学术讲座于韦伯斯特大学学生中心热烈举行。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朱荣杰副教授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进行了精彩解读,探讨了非裔美国文学中映射出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反思,并与现场五十余名师生共同分享了她在中国讲授黑人女性文学时的经验和思考。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Deborah Trott Pierce博士, 韦伯斯特大学宗教文化研究系Christopher Par教授,韦伯斯特大学文学系卡拉·阿姆布鲁斯特教授,韦伯斯特大学人生规划与心理健康顾问Gladys Smith博士也出席了讲座。
该讲座由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与韦伯斯特大学国际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系韦伯斯特大学年度国际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一。该论坛贯穿整个学年,于每月首个周二举行,应邀讲座者均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教授、访问学者及圣路易斯市的国际领袖、专家和学者,旨在通过研讨广泛的学术话题,包括人权、气候、移民、文学、艺术等热议话题,来开拓校园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世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一直以来,黑人文学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其重要原因是透过文学作品所映射出的深层社会现象。朱老师在国内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致力于美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黑人文学为她的研究专长之一。在为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朱老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选取莫里森多部作品中的片段,对其母爱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文化解读:作品中黑人母爱的扭曲和剥夺,是埋藏在的社会现实中种族和文化的冲突,是价值观被主流文化浸染、传统文化断裂的现实写照,莫里森正是通过母爱这一小点反映了美国黑人文化流失的困境以及如何面对这一困境。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常常跨越国界使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为之动容,朱老师还结合国内莫里森研究的现状和多年的教学经历,讲述了学生们对非裔女性文学的喜爱以及莫里森研究带给中国教师学生的启迪和思考:她的作品能给不同国度的人以精神力量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她讴歌了女性和母爱,还因为她生活在文化霸权的中心,却写出了颠覆文化霸权的不朽之作。她的作品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成为人类的共同之声。
朱老师的讲座得到了在场师生的赞许和好评,许多人踊跃提问并发表感言。有人听到托妮·莫里森作品已经有那么多中译本,很感兴趣,想知道阅读中译本和阅读原著时的区别。朱老师回答道,区别还是有的,读母语译著速度更快、体会更深、有更多细节触动心弦,但原著里面的与音韵和拼写相关的双关和文字游戏就基本没有了,很多时候译者的翻译是一种理解了原作精神之后的再创作,但是读到动人的地方还是会落泪。好的文学作品感染力甚至说可以超越语言。朱荣杰老师的观点独特,解读深刻,演讲很有感染力,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据悉,韦伯斯特大学英语系主任希望朱荣杰老师能在下一学期为英语系学生和女性研究的学生开设相关的文化对比研究课程。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学术论坛系列讲座的视角,为其增添了新的观点,而且进一步展示了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学术实力,扩大了孔子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

图片1 主讲人朱荣杰副教授

图片2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