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缓缓升起又落下,将我带到这片离家乡几千公里的土地。二月的米兰晴空万里,和煦的阳光、温暖的微风搅动着我内心的激动与忐忑。踏上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心底却隐隐有种不真实感。我多年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初次听说对外汉语这个专业,是在初三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好牛气,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那时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学对外汉语这个专业。这一枚小小的种子就在心里悄悄种下、悄悄发芽。高考第一志愿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对外汉语,结果却因分数不佳被调剂到了英意双语专业。但我从未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在学校里我接触了很多外国人,越发使我对教汉语充满了兴趣。于是在改变命运的第二个十字路口——考研,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在去年决定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来米兰圣心孔院工作。努力加幸运,让我顺利实现了这个梦。
无论是考研前的备考,还是研究生的专业课程,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汉语不好教”。一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语法结构对学生而言就是难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开始给学生上课,“真刀真枪”进行实练。在国内的两年时间里,我接触了不同的课型,也接触了不同年龄段、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每一次相遇都是奇妙的碰撞,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一种历练与提升。当听到学生说“我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因为你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时,我都格外开心。记得一名俄罗斯的学生回国后给我发消息,说他很想念我、想念中国,非常幸运可以遇到这样优秀的老师。我热泪盈眶,不禁想,自己何德何能遇到这么优秀的学生。细细想来,一批一批的学生竟然已经给了我这么多的感动,我暗暗告诉自己,我要继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老师。我要教一辈子汉语。
藉由这份热爱,我来到了意大利。现在我在米兰圣心孔院教汉语,又遇到了一群努力、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他们有刚上一年级的高中生,有在读大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每次站上讲台,看到他们期待与渴望知识的眼神,就让我更觉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积极备课,从教学环节到具体的教学设计,我都精心准备,并在课下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从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是他们让我不断成长与进步、不断向上攀登。在这里我也遇到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赵老师和李老师,她们对教学、对学生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三十年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这三尺讲台上,这其中饱含着多少热爱与坚守啊?因为热爱,所以未曾离开。我也想这样,我也会这样!

与高中四年级学生合影
在基础一班我遇到了四个“特殊”的学生,他们给了我满满的快乐和成就感,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后继续从事对外汉语的决心。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他们已经五十岁左右了。这是我第一次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尽管年纪较大,但他们比其他学生都认真。虽然每天下班疲惫不堪,但上课时依旧全神贯注:认真读课文、认真做笔记、认真回答问题。尽管每一个句子说得很慢,需要很长时间去思考,但是他们会珍惜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会委婉地拒绝你的提醒。他们在意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只要你给他们一个肯定的回应,就会开心得像个孩子。不仅如此,我还一次次惊叹于他们字迹工整的作业,像一件件艺术品,凝聚了多少努力与汗水啊。有这样勤奋、认真的学生,也让我上课更加充满了激情,因为我不能辜负他们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不能辜负他们从不无故缺席;不能辜负他们为了学好汉语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也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带给我的教学的快乐与成就感;感谢他们让我明白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的意义与价值;更要感谢他们,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感谢,感谢与他们温暖的相遇,坚定了我的初心。

与基础一班学生合影
来米兰已经四个月了,温暖我的不仅有可爱的学生,还有和我朝夕相处、一起努力工作的小伙伴们。他们都和我一样,怀着对汉教事业的热爱,漂洋过海挥洒自己的青春。我们一起组织文化活动、一起监考HSK考试、一起为了院庆活动翻译文件、写新闻稿……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认真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有困难时互相帮助,任务繁多时共同承担,一起吃喝、一起玩笑,这些都让国外的生活变得暖心有趣。如果说上课的成就感是我坚持的动力之源,那么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是我的能量之源。因为有他们与我并肩奋斗,我并不孤单。

孔院教师监考HSK考试
我很庆幸自己做了出国这一决定,让我有机会亲身经历、感受国外的一切;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个行列,让我明白自己对这份工作是多么热爱。在米兰的日子,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它见证着我的热情、我的付出。我知道,这项事业会继续下去,直到“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我知道,自己也会继续下去,直到“不同肤色的人齐声说‘你好中国我爱你’”。
心之所向,欣于所遇,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我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