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哈瓦那大学孔院举办《中国当代小说》推介会

发布时间:2023-04-07  新闻来源:哈大孔院 杨钰 

当地时间3月23日下午,《中国当代小说》图书推介会在哈瓦那大学孔院图书馆大厅成功举行。推介会由古巴作家、播音员阿贝尔·罗萨莱斯·吉纳特(Abel Rosales Ginarte)主持,古巴记者伊西德罗·埃斯特拉达(Isidro Estreda)作为此书西语译者之一受邀分享。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爱好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古巴民众、孔院师生、新闻及文化界专业人士参与。

《中国当代小说》由14名中国当代作家的中短篇代表作组成,收录苏童、韩少功、王安忆、迟子建、铁凝等人的作品。本书由伊西德罗与妻子郭翎霞女士合译。他们共同翻译的迟子建作品《亲亲土豆》,曾荣获首届“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一等奖。

分享会上,伊西德罗讲述了翻译这部作品的经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中国当代小说时体会到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共通性。翻译工作越深入,越能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年有余,但觉得还是不太了解中国。尤其是在那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丰富多元的文化让他对中国越发好奇。他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例:中国有八大菜系,中国人不管在身在何方,一吃到中国菜就会想到自己的故乡,因为味道也代表着中国文化。这些都与他自己所体验的古巴文化不同,但又总能找到联结与共通之处。

翻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伊西德罗表示,他与妻子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两人2012年就开始翻译这本书,但因文化差异或见解不同,常常意见相左,争吵过很多次。小说情节迂回复杂,背后的社会文化体系如此庞大,翻译工作往往十分艰难。但为了让译文接近“信、达、雅”的标准,他要先阅读中文原版小说,再阅读对应的英文译本,以吸收、借鉴前人的翻译之长,将中国故事更好地呈现给西语读者。

他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生动的讲述,令现场观众不时会心一笑,每个人都沉浸在他的翻译故事中。回答提问时,他谈到自己曾经为了琢磨小说的内涵和女主人公的感受,把自己打扮成了女人,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为一个女人的感觉——虽然这种做法让身边人不解,但在他看来,这才是对读者和翻译工作的尊重。翻译工作就是这样,伊西德罗表示,他常常能切身体会到作者心里的酸甜苦辣,因故事的人物命运而悲喜交加。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选择深入社会进行观察。这也是他能把原版小说中的很多社会现象(如“空巢老人”问题),翻译得原汁原味的原因。

会后,有观众表示这本书她已读了很多遍,每次读完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她很感谢伊西德罗和他的妻子,是他们让中国的好作品、好故事能够不远万里传播到古巴,和古巴人民见面。

诚然,远隔重洋的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一道沟壑,需要有翻译这项工作来架起桥梁,这也是伊西德罗们、阿贝尔们努力的结果。华夏五千年文明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成果应该与全人类共享。出于求同存异、文化沟通的初心,伊西德罗夫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让西班牙语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全貌,通过文字的转码,将中国人的情感点滴传递给另一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优秀的翻译家能把中国故事带到全世界,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责编:王隽毅、付劲涛)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