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2025国际中文日璀璨绽放:中法共庆语言桥梁

发布时间:2025-04-15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北语新闻网4月15日电通讯员 周凌轩 刘欣蕾 摄影 林子逸)4月3日至9日,法国拉罗谢尔孔子学院联动多方力量,以“汉语:跨越时空的礼物”为主题,成功举办2025“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活动响应教育部语合中心倡议,通过学术研讨、科技展示与文化互动三大板块,为中法学者、大学师生及市民呈现了一场融汇传统与创新的语言文化盛宴。

 

学术溯源:汉学脉络里的中法对话

上午10时,学术研讨会在拉罗谢尔大学MDI报告厅拉开帷幕。拉罗谢尔市副市长米歇尔-萨巴蒂埃(Michel Sabatier)、孔子学院法方院长马丁娜·海博(Martine Raibaud)、中方院长李小丽、拉罗谢尔大学国际处主任斯蒂芬-艾玛德(Stéphane Aymard)、亚太区域研究所主任大卫-沃特曼(David Waterman)、法国汉学家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拉罗谢尔大学副教授白志敏等嘉宾分别致辞,共同点亮活动序幕。 

雷慕莎的“汉字情缘”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以《雷慕莎(Abel Rémusat)及其学习中文的动机》为题,揭秘了19世纪汉学先驱阿贝尔·雷慕莎的传奇人生。“一本偶然获得的中医古籍,让他迷上汉字结构之美。他晚年翻译的《道德经》,至今仍是法语世界理解东方哲学的关键文本。”白乐桑的讲述引发全场共鸣,有观众感慨:“跨越两个世纪,汉语的魅力依然如新。” 

新视角下的汉学方法论

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张西平通过视频连线,系统梳理汉学研究的“三重维度”:语言本体、学术史与跨文化比较。“汉学不是‘他者’的猎奇,而是双向对话的起点。”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梳理西方汉学研究发展路径,从以满语、汉语、藏语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的早期汉学,到新清史研究,再到今天的新汉学研究模式,诠释了新汉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拉罗谢尔大学白志敏副教授则聚焦17世纪法国传教士手稿,揭示早期汉学如何塑造欧洲的“中国想象”:“当路易十四的使者记录紫禁城见闻时,他们也在书写中法互鉴的第一章。”

 

科技赋能:让汉字“跃入指尖”

第二个专场活动转向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汉雅国际带来了《长城汉语》数字化学习平台演示。中文之钥首席技术官楚建德博士现场演示“汉字视觉输入法”——手机摄像头对准陌生汉字,AI即时解析读音、释义与文化典故。“这是为全球初学者设计的‘解码器’。”楚博士举起手机扫描“谢”字,屏幕上瞬间弹出篆书演变动画与结构拆分以及用法,引得法国学生连连惊叹。

诗意书写与智能工具

“技术简化学习,但汉字的灵魂在于书写。

”白乐桑在《汉字的诗意功能》讲座中,展示“狂草”书法艺术的演示动画,他阐释道:“狂草看似无序,实为情感的自由流淌。这与法语诗歌的韵律异曲同工。”观众纷纷模拟,一名拉罗谢尔大学生笑言:“我写的‘福’字像抽象画,但白老师夸它有‘后现代之美’!”


文化共鸣:歌声与词典里的“共同记忆”

傍晚的报告厅化身为文化交流沙龙。孔子学院师生以“汉字趣味游戏”开启互动:法国学生用肢体语言演绎“龙”“茶”等汉字,中国学生则用法语谚语破解文化谜题。现场欢笑声中,孔院外方院长马丁娜-海博感慨:“语言壁垒在游戏中消融,这正是我们期待的场景。”

词典展台:穿越百年的对话

长廊展区内,从17世纪首部法汉词典《汉法字汇》,到21世纪初的《利氏汉法辞典》,系统展示了近三个世纪以来在法国出版的法汉典籍,清晰地介绍了不同时期词典编撰的时代背景、语言特色与学术价值。作者斯蒂芬-艾玛德指出,这些词典在不同时期促进了法国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彰显了词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卡拉OK夜:中文连结青春

活动尾声,中法学生以歌会友。《热爱》的欢快旋律与《Partenaire particulier》的激昂节奏交织,图书馆化作“跨语言演唱会”。法国学生恩雅(Enya Leseur)用标准中文演唱《不为谁而作的歌》,坦言“学中文三年,这首歌让我读懂中国年轻人的成长。”


尾声:语言为桥,共绘未来 

“中文日活动的研讨、技术与互动,都在诠释同一个主题——中文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钥匙。”汉学家白乐桑在闭幕致辞中总结道。当汉字遇见塞纳河,当古老智慧碰撞数字时代,2025拉罗谢尔国际中文日以多元视角证明:语言不仅是符号,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