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协办“中国视角——学者眼中的中国与世界”系列线上讲座第四期第三讲

发布时间:2025-05-20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北语新闻网5月20日电通讯员 匡佳菲)5月17日,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成功协办“中国视角——学者眼中的中国与世界(ChinesePerspectives: China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Scholars)”系列线上讲座第四期第三讲。本次讲座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和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联合主办,圣心大学孔子学院、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协办。圣心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竺易安(Elisa Giunipero)教授,中方院长梁清教授,孔院部分教师及世界各地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年度系列讲座的第三讲邀请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省委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胡宗山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从历史遗产到当代挑战——中国乡村治理四千年》(Rural Governance inChina: Historical Legaci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讲座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潘璐院长主持。

本次讲座,胡宗山教授围绕其近期出版的两卷本学术著作《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深入解析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变、治理逻辑与现实挑战。胡教授以先秦至清末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他从村庄组织结构、户籍制度、土地分配方式以及村社在国家结构中的功能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胡教授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演变过程既体现出国家治理逻辑的延续性,也呈现出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复杂性。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传统秩序向现代国家体系的剧烈转型。在探讨当代乡村治理时,胡教授聚焦于人民公社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演变,详述“乡政村治”体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当今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多重挑战,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等。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学者们围绕“成功的乡村治理案例”以及“知识分子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胡教授表示,成功的乡村治理确实存在,但“没有一项政策可以适用于所有乡村”,必须因地制宜。他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参与与文化引领作用。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国际学界对中国乡村治理传统与现代转型的理解,也展现了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与跨文化理解与对话的重要作用。未来,“中国视角”系列讲座将继续邀请来自中国各领域的杰出学者,为大家带来更多议题的深入分享。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