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全球孔院 -> 正文

哈瓦那大学孔院举办“古巴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文化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21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北语新闻网10月21日电通讯员 许艺 摄影 夏雪涵)近日,一场题为“古巴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华人在古巴的历史概况”的讲座在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图书馆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哈瓦那大学艺术与文学学院的华裔教师伊尔米娜(Yrmina Eng)主讲,深入探讨了华人社群对古巴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梳理了两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古两国人民友谊的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伊尔米娜在讲座中指出,华人社群不仅为古巴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通过音乐、饮食、语言等多领域的交融,丰富了古巴的民族文化。她强调,探讨“中国元素”并不仅限于回顾历史,更在于理解这些文化符号如何在古巴的多元文化中生根发芽,展现出文化适应与创新的独特魅力。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正是中古两国人民友谊深厚的重要体现。

在讲座中,伊尔米娜以古巴音乐中的唢呐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这一传统中国乐器在古巴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20世纪初,唢呐由华人移民引入古巴,并逐渐融入古巴的音乐传统,成为唯一被系统化纳入古巴艺术音乐创作的外来乐器。为了契合古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需求,古巴音乐家对唢呐的演奏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改良,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动态融合,也展示了文化在异域环境中适应与创新的独特魅力。

除音乐外,日常饮食中的中国印记也备受关注。伊尔米娜提到炒饭作为一道家常菜,已成为古巴家庭聚会中的重要菜肴,但它在古巴的演变也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适应性。不仅食材因地制宜,烹饪方式也因当地条件发生了变化,展现出中国文化与古巴社会相互融合的独特风貌。

讲座还回顾了华人移民对古巴社会的历史性贡献。从19世纪中叶的契约劳工到家族移民,再到古巴革命后的新阶段,华人以优秀的品质赢得了古巴社会的尊重。从烟草制造到建筑业,再到经营中医药房和杂货店,华人不仅推动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也为古巴的城市生活增添了活力。他们的努力和贡献,连同由此形成的文化符号,共同塑造了古巴社会视野中的“中国元素”。

在讲座的最后,伊尔米娜表示,中古文化交融是一段值得铭记和传承的历史。她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古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未来,孔子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活动,搭建文化对话的桥梁,推动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编辑:陈宇浩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