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党建引领 学风跃升 -> 正文

信息科学学院智能语音习得实验室参加NCMMSC 2025

发布时间:2025-10-22  新闻来源:信息科学学院 

北语新闻网10月22日电通讯员 陆瑶 摄影 罗晓阳)近日,第二十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 2025)在江苏镇江成功举办。信息科学学院智能语音习得实验室(SAIT Lab)张劲松教授、解焱陆教授、柯登峰副教授带领多名研究生参会,同时,张劲松教授以大会主席身份统筹会议学术工作,全方位展现北语在人机语音通讯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技术创新力。

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自 1990 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九届,是国内语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促进领域进步的核心平台。2025 年第二十届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联合主办,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委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与听觉专委会、江苏大学及镇江市计算机学会联合承办,同时承担两大专委会学术年会职能,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影响力。

张劲松教授作为本次大会主席之一,全程深度参与会议组织与服务工作。首次倡议并牵头组织会议科普环节,填补国内语音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学术普惠” 板块空白;首次倡议并组织基金分享沙龙,邀请语音科学与技术领域优秀学者分享科研项目申请经验,鼓励青年学者立足语言语音研究特色,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探索“语音技术+教育”、“语音技术+康复”等交叉创新方向,推动 NCMMSC社群为参会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托举引领。会议期间,张劲松教授多次主持关键学术环节,包括10月18日大会开幕式致辞、10月19日主旨报告环节等,引导参会学者围绕“语音大模型”、“机器合成语音标准化”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在10月19日的闭幕式上,张劲松教授代表大会作学术总结,系统梳理会议在语音模型创新、多模态语音理解、语音技术和健康保护等领域的突破成果,同时为最佳论文获奖者颁奖,为会议画上圆满句号。其学术服务工作得到参会专家的认可,充分彰显了北语在人机语音通讯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本次会议中,北语信息科学学院智能语音习得实验室张劲松教授、解焱陆教授、柯登峰副教授团队,围绕“语音功能负载量化”、“多语发音生理数据库建设”、“汉语韵律边界检测”三大方向发布多项研究成果,为领域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与数据支撑。

吴晓琳同学的《基于互信息的粤语声调功能负载研究》、越南留学生白文发同学的《越南语声调功能负载研究》、《浅谈越南语声调音位功能负载及其标记性研究》等工作,创新性地通过“互信息”理论分析了粤语、越南语中不同声调对语义区分的贡献度问题,明确 “粤语阴上调功能负载值最高”、“越南语横声调最重要” 等关键结论,为多语言语音系统量化、语音识别、合成声调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曹昊阳同学的《基于Z值法的五度调值划分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普通话声调量化分析新方法,《普通话声调音高的加速度特征考察》则挖掘了声调音高的动态变化规律;吴玉蓉同学的《越南学习者普通话待续短语边界调的韵律特征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揭示越南学习者汉语韵律习得难点,为二语语音教学提供精准的学情参考。

贾慧同学的《SAIT-EMA:多语背景汉语发音者三维电磁发音数据库》系统介绍实验室构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多语发音生理数据库,《基于EMA发声生理数据的越南汉语学习者舌尖前音 “z [ts]” 偏误初探》通过发声生理数据溯源二语发音偏误机制;产新雨同学的《EMA 发音生理特征与说话人个性化声学表征的相关性初探》探索发音生理与声学特征的关联,为个性化语音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韩梓萌同学的《基于大模型的汉语韵律边界检测研究》提出了融合多模态特征的韵律边界检测算法,显著提升了这一问题的技术性能。

实验室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兴趣与咨询,为跨校科研协同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未来,实验室将继续聚焦“语音技术+语言研究+教学实践”的交叉方向,深化方言数字化保护、二语智能教学、言语康复辅助等领域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人机语音通讯领域的创新发展持续贡献北语智慧。

编辑:周渤程

审核: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