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北语

媒体北语

  • 中华读书报:把方言研究从静态引向动态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汉语方言学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影响下,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学术的发展也暴露了这种方言研究模式的不足:在重视静态描写时,常忽视音变的动态分析,忽视对音韵结构内的...

    2012-08-03
  • 中华读书报:百年回望《新青年》专访北语博士生席云舒

    1915年9月,《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创办者陈独秀时年36岁,重要参与者鲁迅时年34岁,沈尹默33岁,高一涵30岁,钱玄同29岁,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皆26岁。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至今已近100年。它前后仅存在11年...

    2012-08-03
  • 中国教育报:“独一无二”的京港澳交流营

    “我的祖国——2012年京港澳学生交流营”于7月12至19日顺利展开。如今到了交流营圆满结束的时候,我们澳门50名营员与来自北京及香港近300名营友在8日交流营生活中点点的感受浮上心头。回望8天相处,作为第八组漠河豚...

    2012-07-30
  • 中国教育报:做有思想的中国有为青年

    一眨眼,我们的交流营已经来到了尾声,在这期间,我们同住、同玩、同活动,经历了一辈子难忘的时光,更收获了一份真诚的友谊,一片宽阔的视野及一份青年使命感。在与其他营员的相处方面,我们由开始的生疏以至于不敢...

    2012-07-30
  • 中国教育报:爱国·传承·真情·包容——从几个细节体会京港澳交流营

    7天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结束了,我由衷地感谢北京语言大学、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精心安排和辛苦付出,使我们度过了充实而又美好的一周。  在此,我想通过分享交流营中的几...

    2012-07-30
  • 中国教育报: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团结奋斗——写在“我的祖国——2012年京港澳学生交流营”开...

    1994年,北京语言大学开始承办“京港学生交流营”,2004年开始承办“京港澳学生交流营”。18年中,北语承办了15次,可谓坚固可靠的“大营盘”。交流营活动的主题是“我的祖国”,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与年轻的步伐,思...

    2012-07-30
  • 中国教育报:同根同心三地情——记“我的祖国—2012年京港澳学生交流营”

    学生夏令营活动有很多,她也许是其中最为“宏大”的一个。她的主题叫做“我的祖国”;她的营员来自香港、澳门和北京三地的大、中学生,每届人数将近300人;她诞生于1994年,如今已走过18个年头;她有自己的营歌,每个...

    2012-07-30
  • 人民论坛:崔希亮:为传播中华文化且思且行

    有一个毛里求斯的学生到我家来,敲开门以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你媳妇不在家?”我媳妇的确不在家,不过他作为学生这样称呼我的媳妇,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心想“媳妇”是你称呼的吗?又一想,不知者不怪,也就坦然...

    2012-07-30
  • 中华读书报:如何认知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法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该书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求的角度提出问题,就现代汉语中若干特殊句法结构的语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为汉语句法结构认知研究的范例。  北京语言大学张旺熹教授所著《汉语特...

    2012-07-30
  • 中华读书报:田野中的收获

    有一句话可以表达欧洲人对咖啡的喜欢程度——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对以田野工作为学术研究重要方式的郭风岚教授来说,田野之于她,犹如咖啡之于欧洲人。  郭风岚的学术兴趣与专长...

    20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