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夏令营活动有很多,她也许是其中最为“宏大”的一个。她的主题叫做“我的祖国”;她的营员来自香港、澳门和北京三地的大、中学生,每届人数将近300人;她诞生于1994年,如今已走过18个年头;她有自己的营歌,每个小队有自己的队名;她意义深远,影响广泛,已成为一个品牌、一种文化。2012年,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3周年,“我的祖国——2012年京港澳学生交流营”活动于7月13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营,近300名京港澳青年学生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旅程。这是追寻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亲近祖国母亲的一段旅程,是拉近京港澳兄弟姐妹的心灵,结下深厚友谊的一段旅程,也是领略祖国旧貌变新颜、增强青年人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一段旅程。
文化之旅 触摸华夏灿烂文明
7月14日,天气晴朗,营员们一大早便乘车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在这里有一个名为“青春放歌,祝福祖国”的仪式,三地青年早已准备好了献给祖国母亲的歌:香港学生同唱《大中国》,澳门学生带来《一个神奇的地方》,北京学生高歌《红旗飘飘》,嘹亮的歌声和澎湃的激情引得很多游客驻足。初次目睹长城雄姿的港澳同学早已按捺不住登长城、做好汉的冲动,兴冲冲地往长城高处攀登。澳门镜平学校的林佳倩同学体会到:“长城象征着一种力量,一种凝聚来自各地的炎黄子孙的力量。”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谢明月同学说:“摸着长城的砖,觉得在触摸祖国的历史。长城是祖辈用血汗筑造和守护的,长城精神和中华文化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在爬长城的过程中,北京的同学积极充当港澳同学的导游,大家互相帮扶,打开了话匣子,初见的陌生开始变为熟识。
古都北京的灿烂辉煌已经让人观之不尽,承德的美景和文化又给三地营员们带来别一番体验。7月17日,京港澳学生交流营结束了北京的行程,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路欢歌笑语,进入了河北承德。一踏入这个处处是文化的城市,营员们就受到了导游的热情接待。导游向大家介绍了承德市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到了避暑山庄里更是如数家珍,“四知书屋的‘四知’指的是‘知柔、知刚、知微、知彰’。乾隆皇帝就在这个地方接见了刘罗锅,其中还发生了几个很有趣的事情……”历史事实中穿插着小故事,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避暑山庄的每一处景致:位于九门之首的丽正门,狮子的象征和传说,澹泊敬诚殿的来源和古朴淡雅的建筑特色,皇帝座椅上有关玉如意与柿盒的故事,清代皇帝世系的概览和介绍,还有仿照金山寺、漱芳斋的建筑……寂静的历史用真迹述说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巧夺天工与人文情怀,让来自三地的营员们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了王朝的辉煌,体会到了前人的智慧。
从北京到承德,一路走来,澳门嘉诺撒圣心英文中学的郭锦文同学很兴奋地表示:“我觉得很骄傲,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文化!”
与祖国同荣辱 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京港澳交流营以“我的祖国”命名,在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下,主要活动包括游览历史古迹,如颐和园、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长城、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参观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观看升国旗仪式;参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燕京啤酒集团、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感受北京的飞跃变化;走进卫戍区警卫部队观看军事表演;安排国情教育讲座、传统文化讲座;每晚以小组为单位召开营友分享会,分享交流各自的认识和心得,组织三地学生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安排紧凑、丰富,不仅让三地青年对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有了较为真实具体的了解,而且通过三地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有机会解开以往对祖国认识方面的困扰,充分挖掘并展示了三地营员身上蕴含着的深厚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力,以其欢快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把交流营变成了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让三地营员在历史的荣辱兴衰中反思青年人的使命与责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日本侵华的历史,看着一张张照片,是惊心,是悲伤,是气愤。但是看着国人团结一致抗日成功,又是感动、兴奋。中国,一个经历过多灾多难的国家,今天能重新站起来,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愿我们都不忘国耻,谨记于心。”这是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谢明月同学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之后写下的文字。
“走过沧桑的圆明园,仿佛听到深藏在历史深处的声音,诉说着祖国母亲曾经的屈辱。”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马佳同学游览圆明园之后的感悟。
有很多营员都表示,天安门广场上的升国旗仪式对他们的触动最大、印象最深。7月17日凌晨4点,营员们早早等候在天安门广场。当庄严肃穆的国歌响彻耳边,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空中,有的营员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对于交流营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庄严而难忘的经历,尤其是香港和澳门的同学,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北京观看升旗仪式。“太难忘了”是从营员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语。澳门大学的张恩嘉同学说:“澳门的紫荆广场也有升国旗,但平时专门去看的人不多,也没有特殊的感觉。这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国旗护卫队的庄严威武,还有广场上那么多人通宵达旦地等候五星红旗升起来,同去的营友在身边轻轻地唱起国歌。那一刻很震撼,自己也是一名中国人的感觉很强烈,大概这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凝聚力吧。”
交流学习 友谊连着我和你
京港澳交流营是三地友谊的见证。她由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与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和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联合承办。为了更好地搭建这个交流和友谊的平台,承办的三方密切分工合作,十几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地工作人员也已成为了合作默契的老朋友。而一拨拨的青年学生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近的年龄有着相近的话题,从陌生到熟悉,从初识时的语言不通到依依不舍、泪洒机场,短短7天却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营员们在这7天里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克服了最初的语言不通、环境不同、文化差异等情感沟通的障碍。每一位营员都珍惜这次交流营的学习机会,以“真诚、开放、包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其他营友,全情投入、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交流营不仅是港澳学生了解内地、了解北京的窗口,也注重三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内地同学借此有了了解港澳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机会。在联欢晚会、营友分享会上,营员们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本地文化和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景,很多港澳营员带来自己精心准备的家乡文化演出,介绍了本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观念等,使三地营员加深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大家感到,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京港澳三地的青年学子应从文化和习俗的交流入手,逐渐达到其他方面的认同。
香港中文大学的高雅诗同学说:“参加京港澳交流营,本来只是想在漫长的暑假里找些消遣,并没期望会从中得到什么东西。然而,在交流营结束后,我发现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静怡同学说:“与热情友好的港澳同学接触,与他们从简单接触到深入讨论,我们无论从生活习俗、衣食住行,还是国家大事、国际时事上都进行了交流,感情也是突飞猛进。文化差异和价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交流和友谊足以克服这些障碍。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我们今后一定会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营员分享会上的欢乐气氛,参观景点时的结伴而行,途中车上的放声歌唱,以及依依惜别时的泪流满面,都让人为之动容。交流营即将结束时,大家纷纷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相约以后保持联络。7天短暂的交流营生活虽然结束了,但三地营员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将会永远延续。京港澳交流营播下的种子,将会盛开更多的友谊之花。
■相关链接
京港澳学生交流营
京港澳学生交流营是由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与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和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联合承办的三地大型学生交流活动。1994年,首届“我的祖国——京港学生交流营”成功举办,2004年,加入了澳门学生的“京港澳学生交流营”首次亮相,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2012年,交流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
京港澳交流营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从首届交流营开始,营员即分成10个小队,每个队都有自己的队名,分别是:中原豹、南沙雁、黄河狮、长江龙、华山雕、漠河豚、长城虎、黄山凤、泰山鹰、敦煌马,这10个有着鲜明中华特色的队名,蕴含着三地营员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共同密码。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9日第3版

挥舞旗帜喜开营

开营晚会

体验奥运风情

在长城同唱《歌唱祖国》

在抗战纪念馆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