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喜获两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发布日期:2018-11-20  作者:科研处 点击量:

   近日,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共立项55项。我校共投标3项,中标2项。这是我校首次同年度中标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标的项目分别为韩经太教授的“中华诗词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机制研究”和于小植教授的“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教材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教育部设立,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齐名的文科类最高级别科研项目。它的宗旨是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自2003年启动以来,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影响广泛、效果显著,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团队孵化、选题征集和组织申报等工作,科研人员申报选题和投标重大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此次获得的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都曾获得过校级重大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的支持。希望通过学校和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获批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简介:

   1.韩经太教授的“中华诗词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机制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韩经太教授,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199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代表性论文9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前期代表性专著《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入选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近期代表性专著《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入选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多项重大集体成果荣获奖励,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本质规定出发,“中华诗词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机制研究”是一项“回归文学”并“切入本体”的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包括:1,艺术哲学的理性思辩,是本项目研究的体系化理论诉求。在普通语言哲学和普通艺术哲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构具有诗性审美典型特色的中国艺术哲学体系的思想路径。2,大历史视野里的通观思路,是本项目的历史方法论自觉。要运用通观而又辩证的阐释学眼光,以便发现中国古典诗词、现当代诗歌语言艺术自身发展的外在轨迹和内在逻辑。3,中国诗性复合艺术原理的探究,是本项目的诗性文化阐释学自觉。聚焦中国古典诗词原生的歌舞吟咏传统,探究和阐发中国乐教诗学的历史发展内涵;聚焦中国古典诗词讲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文化事实,深入挖掘古典诗词与传统书画在艺术语言领域的对生互补和交织一体原理。

   2.于小植教授的“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教材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于小植教授,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教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2013年荣获“北京市青年英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在《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亚论坛》《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曾主持“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与文化模式影响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呈现出亟待战略性结构调整、呼唤课程革命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本项目组呼唤汉语国际教育课程革命,提倡完成从“中国文化教学必须为汉语教学服务”到“中国文化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学”的战略转型,从文化教材编写和文化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角度将文化教学的战略目标具体可操作地落实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测试评估体系之中。

   本项目研发的文化教材和数据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将使汉语学习者在习得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由低至高,逐渐具备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讲述能力、阐释能力、跨文化比较能力及迁移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的诠释体系和诠释方式,构建中国文化影响模式元理论是本项目组在学理方面的预期目标。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