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下设的四个分论坛分别以“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青年论坛为主题,邀请了近40个国家的50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嘉宾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深度探讨“一带一路”政策中的语言交流、文化交往和文明互鉴的问题,为“一带一路”政策继续向前发展提供支撑点。
论坛(一):“一带一路”语言互通
此场论坛由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白乐桑教授主持,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黄靖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于小植教授、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现代语言学院院长切讷卡·伊娃诺娃教授、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教育学院普拉门·列格科斯图谱教授发表了演讲。
白乐桑
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白乐桑教授认为电子革命和全球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现在语言互通成为关键的两个重要原因。白乐桑教授强调语言不只是工具,他以“西餐”这一说法、微信当中的表情为例,说明语言背后的特定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交流时产生的误解与障碍,但这些都是正常的。随后,他引用海德格尔、萨丕尔以及维特根斯坦三位学者的话充分说明了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白乐桑教授还从翻译、对比东西方文明等方面表现了不同文化相遇时产生的碰撞。
埃瓦尔·派德拉
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翻译领域工作人员埃瓦尔·派德拉先生发表了在演讲中提及自己曾经帮助策划项目,实现一位中国的人民日报编辑赴爱沙尼亚参观,并完成新闻报道的经历,而今天他很高兴可以用两周的时间了解北京语言大学。随后,埃瓦尔·派德拉先生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欧盟的语言分布情况,同时提及欧洲将12月25日定为国际翻译日,并向此次会议的翻译表示感谢。
黄靖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黄靖教授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语境构建为题发表演讲。他首先对白乐桑“语言是一个房子”的说法表示赞同,黄靖教授从人类交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几方面来看语言中包含的三层结构:历史、横向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纵向结构。他结合自身的授课经历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在文化相融方面,语言工作的重大责任。黄教授最后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优势,通过学习语言传播文明,最重要一点是学习人们的交流习惯。
于小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于小植教授以寒梅着花未,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为题,谈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GDP、人口和贸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传播的现状,新媒体时代汉语传播工程,传播中的瓶颈和突破瓶颈的策略四个方面内容。
切讷卡·伊娃诺娃教授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现代语言学院院长切讷卡·伊娃诺娃教授从语言教学的亲身经历中发现,目前年轻一代对外语学习有着愈加迫切的需求。同时,她倡导大家尊重文化差异。
普拉门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教育学院普拉门教授认为艺术和文化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通过艺术和文化可以了解另外一个国家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并且要彼此尊重。保加利亚和中国在东欧16+1框架下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合作不断加强,我们除了政治沟通,投资、商业、经贸合作也迅速发展。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出贡献。
论坛(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本场分论坛由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哥伦比亚大使汪晓源先生担任主持人,埃及驻华使馆参赞侯赛因·易卜拉欣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教授参与了讨论。嘉宾发言中,国外嘉宾埃及驻华使馆参赞侯赛因·易卜拉欣先生主要介绍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埃及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国内嘉宾则结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互鉴。汪晓源先生最后从外交、翻译、孔子学院发展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各国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李安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通过具体事例列举了中非历史的相似性,同时介绍了媒体在建构双方合作关系时面临的困境与在文化交流中应起的作用。
贾烈英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向与会嘉宾具体介绍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具体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联合国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其在促进对话方面所作的工作。贾烈英教授认为文化的概念大于文明的概念,表示世界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
方铭
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教授以“协和万邦与和谐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考释”为题,具体阐释了和谐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的深刻内涵,并表示和谐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也是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价值。
论坛(三):“一带一路”文明互鉴
本场论坛由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女士担任主持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爱德蒙·木卡拉先生、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菲利普.马里诺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倩女士、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古典与东方语言文化系、中世纪中国历史学副教授、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伊丝克拉.曼多娃女士、泰国诗人作家普利杨.莫尔萨恩先生、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的教授乌麦伊麦女士参与了本场对话。本场对话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交往中的作用、以及语言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性出发进行。
爱德蒙·木卡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爱德蒙·木卡拉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现代的“一带一路”政策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政策协调、连通性、自由贸易、金融一体化和民间交流等合作和发展的优先事项对于发现一种新的和平的方式来促进不同国别互相理解,实现双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随后,爱德蒙·木卡拉先生在发言中以手工制作的树脂、云锦、东方地毯等文物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为例,论证了文物在促进民间层面上的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菲利普·马里诺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菲利普·马里诺先生以阿根廷G20峰会为例,向我们具体论述了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他在发言中提出了国家交往中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文化适应性、文化形象等四个问题。
刘倩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倩女士则独辟蹊径从经济的角度着眼,对于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政策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研究,并对于语言产业的界定和研究与在场学者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她表示早在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开始,语言自身的特点便决定了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连。在语言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的今天,语言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则可以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语言产业的发展,刘倩女士表示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兴起,汉语的国际化和产业化都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成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新引擎。
伊丝克拉.曼多娃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古典与东方语言文化系、中世纪中国历史学副教授、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伊丝克拉.曼多娃女士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以丝绸之路唐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交往为例指出跨文化交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拉近了国家间的关系,同时也充实了世界文化。
普利杨·莫尔萨恩
泰国诗人、作家普利杨·莫尔萨恩先生则从诗歌的角度出来谈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指出诗歌的使命就是用语言将人类从压迫和苦难中解救出来。
乌麦伊麦
本场论坛最后一位嘉宾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的乌麦伊麦教授,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作为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两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有着巨大的交流合作空间,开展此类合作,有利于增强两国的民间交流,加深两国的友谊。
在本场对话最后,与会专家学者还就观众问题进行了回答,就发言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与交流。
论坛(四):“一带一路”青年论坛
本次论坛由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教授玛琳娜·吉布拉泽女士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海滨先生、印度尼克鲁大学教授高适先生、拉美中美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可为先生、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事业部张鹏先生、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汉语老师世玉先生、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计划项目的阮国偲先生与会参与了发言。
玛琳娜·吉布拉泽
论坛开始,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教授玛琳娜·吉布拉泽女士就音译的意义和译音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发言。在谈到翻译中的问题,她表示一直以来对翻译中的译音问题不够重视,格鲁吉亚方面已经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开始着手制定译音对照表,未来希望可以准备中格的对照表,这不仅是对自己母语的重视,也是对别国语言的重视。
段海滨
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海滨先生从自己研究方向出发,指出现代语言发展已经有一个新的机遇那就是人工智能。 随后段海滨先生介绍了无人机的发展状况,以及机群的数据链技术即语言交互问题。
高适
印度尼克鲁大学教授高适先生从青年的角度出发,他表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全球公民的未来,青年人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适先生表示目前在青年交换学习项目中文科方面还不多,我们必须鼓励在文科方面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支持下,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马可为
拉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主任马可为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学习外语的需要,尤其是对外政策的提出使得外语学习尤为重要。而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学习西班牙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马可为先生表示希望与中国的高校有更多的合作。
张鹏
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事业部项目官员张鹏老师发言题目是《多样文明传承与交流之中的书籍之路》。他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介绍了东亚之间的书籍传承与交流。张鹏老师表示人类交流除了面对面直接对话,蕴含人类智慧的书籍在不同文明之间也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汉文古籍从朝鲜传到日本,又从日本传到中国;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合作编译西方经典著作,并且还用汉字撰写书籍。这批书有很多传到欧洲,现在又通过影印出版回到中国大陆。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电子书以及数据库的推广,在纸质版书籍之外,发展出新形式的书籍之路,助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碰撞,实现中外合作共赢。
世玉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素叻他尼校区汉语教师世玉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在来泰游客和消费者行为途径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作为泰国政府正在推行的新国家发展政策之一的MICE的具体内涵。他从对MICE相关城市语言景观统计数据的分析中发现目前在泰国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汉语和英语。世玉谈到泰方针对汉语研究将汉语标牌细致分类,语言的融通将使得中泰交流项目得到更好的推进。
阮国偲
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计划项目的越南留学生阮国偲以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主题,论证了越南和中国王文化方面差异与相似。他特别谈到对外汉语教育需要外国人或者本土教师走出去在中国生活,体验中国文化,等理解之后再回到本国进行教学。
本次“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使来自外交、科技、语言、文化、文学、影视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瞩目语言文化发展问题,凝聚多方智慧,不仅在推动签署、达成语言文化双边、多边项目合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语言文化领域当中的问题,深化了对世界范围内文明互鉴的认识,促进了各国研究成果共享。相信此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将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和落实,为各国语言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