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学校重点督办项目“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新闻传播学院数字融合媒体中心平台实验室扩容改造项目”进入收官阶段,“广播电视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
实验室呈现新面貌
“广播电视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是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重要学科素养、学科专业技能能力培养平台,是适应新时代融媒体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依托。该实验室原建设于2010年,借教二楼综合改造搬迁契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对该实验室进行易地重建,升级改造。该实验室的重建从最开始就瞄准国际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发展,定位数字融合媒体时代,探索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的新模式。为了适应“读屏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该实验室建设了三大功能模块,专业演播录制区、后期非线性编辑区(教学区、后期编辑及导播实践功能区)、小型录音及音频编辑处理区,并配备专用网络可以实现网络直播与发布。新的“广播电视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全面普及了4K标准前期拍摄设备及后期编辑系统,并着力提升了演播室的布灯条件及录音硬件能力,强化了网络直播发布能力。
专业演播录制区
在建设期间,学校克服校舍资源紧张,积极盘活现有资源,校领导亲自协调,最终选址逸夫楼一层南向门厅。由于疫情原因,实验室建设受到影响,但是在资产、后勤、财务、人事、保卫、人文学部以及新闻传播学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实验室最终在本学期开学前夕完工,并投入试运营。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正常排课。新学期伊始,新闻学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走进环境美、技术高、设施先进的新教室时,兴奋不已,增强了专业自信。
教务处老师向参观教师介绍实验室
新闻传播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也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的需求。“广播电视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同时亦承担了教务处“北语慕课制作中心”的工作,服务学校线上课程的建设。疫情复课准备期间,该中心学生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国内七大网课平台进行使用测评,并发送推送协助老师们转课上线。自2015年成立,该中心制作慕课16门,总时长近6800分钟。其中,《古诗今读》系列课程获得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并入选“学习强国”。开学两个月来,新实验室就已承担教务处五门课程的制作工作。
学生团队进行慕课制作的后期剪辑
除了视频课程制作外,新“广播电视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也积极挖掘网络直播技术优势,服务学校重大需求、助力科研。学校2020开学典礼的全球现场直播、2020新生入学教育系列直播以及刚刚成功举办的第十三届科研报告会、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系列讲座就由该实验室学生团队负责网络直播及录制。
北语慕课制作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自2015年成立至今吸引了来自新闻、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外语、商学院、信科等不同专业的80余位同学的参与。经过该中心锻炼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生中申请出国和国内继续攻读影视方向的同学获得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与此同时,该实验室推荐的毕业生入职央视纪录片频道、央视外语频道,专业技能过硬、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郭之恩老师讲解慕课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