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投标8项,中标5项。其中,中标的项目2项属语言学范畴,为施春宏研究员的“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和黄晓东研究员的“近40年来两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的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1项属于外国文学和艺术学交叉学科范畴,为陈戎女教授的“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1项属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范畴,为张黎教授的“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1项属中国文学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范畴,为徐宝锋教授的“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竞争最为激烈、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选题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代表着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的建设和发展,科研处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力提升组织策划获取国家级重大项目能力,全力配合各项目组工作,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前期培育、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选题设计、团队搭建、投标书填报、专家咨询论证等方面全程跟踪、精心服务,抓好项目申报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学校和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选题入选数量再创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以及立项率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全国排名第十四位的好成绩。这标志着新时代我校科研队伍获取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整体有了新的提升,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学术命题的质量正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认同,必将为我校科研创新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科研处也将继续推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的策略方针,全力以赴为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做好服务,使我校科研成绩再上新台阶。
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简介:
施春宏教授的“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
项目首席专家施春宏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近年着力从事构式语法、语体语法、韵律语法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教学研究,并积极开展语言学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学转化与科学普及工作。
该中标项目是基于汉语特征的前沿语法理论探索,共包括5个分卷:《基于汉语特征的认知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构式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生成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韵律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语体语法理论探索》。其基本目标是:整理学术思想,追踪学界动态,探索发展空间;由此而深入发掘汉语事实,提炼汉语特征,构建多元化的汉语语法分析范式。
黄晓东研究员的“近40年来两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的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
首席专家黄晓东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
该中标项目拟对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北京话调查”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加工,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当代北京口语再次进行大规模调查,建立一个先进完备的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并为语言研究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检索、咨询服务。本项目围绕“两代一库”展开布局,包括第一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资料整理、第二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第二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资料整理、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检索系统研制、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应用研究等五个子项目。本项目有利于推动北京话研究,并将促进我国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及相关研究。
陈戎女教授的“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陈戎女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辑刊《当代比较文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该项目选题前期经过北语校级重大项目的孵化,2020年初陈戎女提交了申报选题,前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斟酌选题内容。该中标项目以跨文化和比较戏剧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之旅和传播效果,探讨戏剧跨越国家、文明,以及跨越文本和舞台的界限后生发出的价值和意义。项目基于中外戏剧现象的“翻译改编-阐释研究-舞台演出-传播效果”的系统研究,通过由外向中、由中向外双向驱动的阐释和传播展开,特别关注戏剧对异国和异国人的塑造和再现,同时从理论层面阐发戏剧在跨文化阐释与传播中的思想资源、研究范式转换等核心问题,旨在构建戏剧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①是对中外戏剧跨文化交流传播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研究;②是兼顾经典案例的典型性与整体观照的跨文化研究;③深化对于中剧西传和西剧东渐跨文化传播的认识,促进中国戏剧“走出去”;④瞩目新媒体、新技术介入后的戏剧未来发展。
张黎教授的“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
项目首席专家张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商务汉语及其教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市场营销管理。
本项目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目标和新任务,对孔子学院如何转型、升级,以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讨可行的策略和路径。项目将使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及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的研究,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路径。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全球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现状、孔子学院中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运行管理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对外拓展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综合支撑平台建设等。
徐宝锋教授的“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
徐宝锋,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宣部亚洲经典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秘书处副秘书长(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国家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文化知识辞典(多语种)》主编,《国际汉学研究网》主编,《汉风》辑刊副主编,中加国际电影节副主席,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诗学、海外汉学以及儒家伦理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本项目将通过对于海外汉学家的口述访谈,掌握中文和中华文化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拉丁美洲、阿拉伯中东地区、俄语地区等不同语言文化区域的研究、传播、和接受轨迹,通过在每个语言文化区域分别选取老中青三代30位汉学家,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角度,分别从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不同的文化圈层访谈切入,在人物代际、机构分布、内容认识、传播反思、对策建议五个方面进行口述表达,鲜活立体地复现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现场,藉由对传播、研究及接受情况的深度理会,进而在吸收中外相关话语资源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具有现场感和时代性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话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