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第20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语举办

发布日期:2024-07-11  作者: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 点击量:

7月6-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主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支持、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协办的第20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国内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基地主任吴应辉院长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党委副书记魏晖、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天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宋永波、北京大学知名专家陆俭明先生出席本次会议。

6E0F6

张宝钧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北语的立校之本,建校62年来学校不忘初心,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迄今为止,北语已经为180多个国家培养了30万名国际学生。北语几代学者在学科迭代升级中守正创新,一直走在学科的前沿,努力出理论、出方法、出标准、出模式、出教材,培养高素质知华友华人才。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伟大事业,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重大的政策和理论问题需要相关学科专家共同探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做大做强国际中文教育,提升知华友华国际学生培养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加强合作,共创国际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365BD

于天琪副书记指出,在建设教育强国大背景下,如何切实发挥好国际中文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是当下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语合中心将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理念,持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文教育质量;提升本土化水平,推动海外中文教育内生发展;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中文教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中文国际应用,提升中文服务能力和实用价值;打造知名品牌,建设中文国际传播矩阵。

3EF0D

宋永波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强宏观研究和长远规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二是要加强体系化研究和建设,推动形成高质量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三是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顺应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潮流和大势;四是要加强紧迫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补足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致力于团结凝聚世界各国中文教学机构、学术组织、专家学者及广大中文教育工作者力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大家提供学术研究和交流服务。

447D0

陆俭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各国对高素质中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突出体现在经贸、高科技领域。我们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中文教师、中文翻译及中文研究人员,也要培养懂中文、会中文的双语或多语人才,这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需要从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来考虑,即为世界各国培养他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中文人才。只有完成这一使命,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B9E9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会议围绕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专门用途中文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师发展研究、习得偏误研究及语言本体研究等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会议设有10场大会报告,42场分组论坛,共报告了365篇学术论文。专家们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阐释。

6C484

李宇明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文的世界价值与国际传播》中就如何为中文赋值、如何让中文价值为人所识、中文价值通过教学在应用中如何实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李宇明教授指出,为中文赋值应重视内译,提倡中文首发制度,重视中文的规范性,高质量地使用中文,加强中文数智技术研究。让中文价值为人所识,应重视国际中文传播的三大问题,具体包括国际意识形态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国际经济对中文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大语言模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等。中文的国际传播应兼顾国家使命和人类使命,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中文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是提升教学效率,应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本土教学,重视中文教育的经济功能,从而让中文成为更有用的世界语言,充分发挥中文服务世界的功能。

32082

崔希亮教授在大会报告《学习者书面语表达的困难及其对策》中对学习者的书面语表达问题作了全面深刻地梳理和剖析,为未来书面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对策。崔希亮教授指出,学习者汉语书面语表达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书面语词汇运用不得当、语体特征掌握不到位、语法结构选择不合适、语境适应能力比较差、篇章组织能力不足、社会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等方面。提升学习者汉语书面语能力,应在观念上重视书面语学习,在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书面语输入力度,从学术汉语入手,加强书面汉语能力的基础研究,重视语篇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书面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构建学术汉语能力标准和评估体系。

3C650

马箭飞教授在大会报告《国际中文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中指出,语盛是强国的重要标志,在打造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过程中,国际中文教育应发挥先导性基础作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应该以专博学位点建设为契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国际中文教育应发挥先行示范作用。马箭飞教授指出,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是大国强国必争之地,国际中文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也是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创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核心理念、结构形态和实践逻辑。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应在学科建设上率先改革,在人才培养上率先转向,在实践要求上率先突破。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3005F

张天伟教授在大会报告《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与国家语言传播能力研究》中阐述了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历时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国家语言能力与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关系,同时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展示了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的话语构建过程,以及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张天伟教授指出,语言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和中文国际话语权是衡量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在其中担负着传播语言文化的重要使命,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必须加大对国家通用语的对外推广和传播,推动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推手就是国际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各国语言文化传播机构都显性或隐性地将文化传播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应加强课程与现代中国的衔接,与更广泛的全球使命结合起来,加深与地方机构的合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广有针对性的课程项目设计。

25AFB

吴应辉教授在大会报告《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的“四维观”》中深入分析了“四维观”及其内涵,指出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的“四维观”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国外相关学习标准、对象国的教师准入机制、国外特定学段和特定国家语言文化实际,以顶层设计先行,以模式课程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加强规划,明确国别、区域和语别以及面向学段和实习方式;第三,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以模式课程为支撑,明确培养模式,建设精品课程;第四,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吴应辉教授指出,正确认识“四维观”,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设计,动态优化,四维并重,有机结合。

3F90B

王辉教授在大会报告《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交叉方向与研究领域》中指出,学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依然难以达成共识,在学科归属上,国际中文教育不宜归属于“交叉学科”门类,国际中文教育应坚持“双学科定位”的理念,即由“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在学科定级上,国际中文教育已具有与一级学科相当的学科地位。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与生物科学、神经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区域国别学等六个学科形成重点交叉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王辉教授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划分新框架——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五观”论,即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和内观、外观两个视角。在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应增强问题意识,聚焦事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出挑战,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助推强国建设。

34355

宋继华教授在大会报告《美学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中从美学之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认知、美学之于学术分类渐进认知、美学之于学科交叉融合认知三个方面阐述了美学视角支撑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建设,具体包括生活美学、社会美学、教育美学和科技美学。美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学原则也带给我们两点启示,即行为主体应具备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此外,宋继华教授介绍了以生态美学视角构建的国际中文教育智慧云平台、资源及智能工具体系,该体系覆盖了“教、学、管、测、评、研、用、训”完整的数字生态。宋继华指出,数智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机交互的每个环节都贯穿着美学因素,美学因素对语言深度、情感深度和认知深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F716

李宝贵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文纳入目标国民教育体系:新特征、新挑战与策略建议》中指出,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包括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近年增长加速,总体数量有限;新纳入的国家分布广、类型多;中文教育的层次不断深入拓展等。同时,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遇到了很多新挑战,如:地缘政治因素多,竞争压力凸显;纳入比例不高,区域分布不均衡;纳入程度有限,融入深度不够;支持保障不够,统筹协调不足;理论支撑不足,研究范式缺失;评估体系缺失,监测亟待开展等。面对这些挑战,应筑牢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基本盘,加强中文纳入的顶层设计,健全本土中文师资的培养体系,大力加强中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评估体系。

2D0E5

姜丽萍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动因、目标与路径》中首先梳理了“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因,主要包括历史发展内因和供需关系外因两大板块;其次界定了“中文+职业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构建了能力框架,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围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就“中文+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精准培养市场所需的“中文+职业技能”人才,以期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实现融合发展、迎来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30D8E

刘玉屏教授在大会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汉语教学微课制作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出成果令人瞩目,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文教育的融合也已开展一定研究,但仍缺乏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此外,对文本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较多,对其他类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较少。刘玉屏教授在报告中展示了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汉语教学微课(含教案、课件、视频)的研究案例,并对生成式微课的质量及教学可行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微课过程中的人机协同问题,提出了人机协作对国际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为新一代信息处理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宝贵经验。

20614

本次大会设立期刊论坛,邀请《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汉语学习》《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文教学与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按期刊音序排列)十三家编辑部主编、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就期刊的栏目设置和办刊宗旨做出了说明和介绍,具体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情况,2024-2025年国际中文教育专栏重点选题方向,期刊专栏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举措等等。在互动环节,参会者与专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中青年研究者提出建议,鼓励青年学者踊跃投稿。

70E10

此外,大会还设立国际中文教育CSSCI来源期刊评价座谈会和国际中文教育基地建设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重点讨论了国际中文教育CSSCI来源期刊的选评办法,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座谈会的召开加深了与会学者之间的交流,对基地与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349D

大会闭幕式由研究院副院长姜丽萍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研究院院长、基地主任吴应辉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本次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分组讨论、主编论坛、基地建设座谈会、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评价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涉及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吴应辉教授总结了本届会议的特点:第一,服务国家战略导向,本次研讨会以“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为主题,突显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第二,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受到广泛重视,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本次研讨会特别关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数智化;第三,学科理论探讨方兴未艾,学者们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探讨和思考;第四,搭建与期刊主编直接对话的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学术期刊主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第五,评选奖项、培育新人,鼓励本科生报告学术论文,把学术的种子播撒在青年学者心田中;第六,广交学界朋友,学界同仁共享学术成果,观点突出、异彩纷呈,交流热烈。

姜丽萍教授指出,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专家学者们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广泛地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不仅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十分重视发挥智库功能和桥梁作用,为学界搭建沟通交流的优质平台。研究院将继续与各兄弟院校勠力同心、携手并进,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附录:“第20届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郭晶、黄成英(北京语言大学)

马来西亚中文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

曾晨刚、葛旭蕾(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中欧双边贸易与欧洲中文人才需求关系研究

二等奖

李思韵(澳门科技大学)

加工路径和输入模态对汉语二语者隐喻类习语习得的影响

谢学思、周筠(新疆师范大学)

中文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特征及功用对比研究——以中文联盟和全球中文教学平台为例

张连跃、郑航(青岛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训课“跨语言同侪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苏若涵(中央民族大学)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研究进路的图谱及其启示

余烁(中央民族大学)

人文交流视域下德国中文教育的功能体现及展望探究

三等奖

崔雯丽(北京大学)

基于构式知识观的“一V一X/XP”构式研究

徐劢(北京大学)

基于时空互动强度的“VA了”结构分析

上官荻娜(闽南师范大学)

ChatGPT对汉语学习者阅读焦虑影响的研究——以勇气为中介变量

崔怡(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二语流利度、准确度与复杂度个案发展研究

刘路、詹雨喆(北京体育大学)

中文国际传播的积极话语建构

(责编:王雯、田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