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1月31日电(通讯员 陆路 摄影 吕万飞)近日,来自赤道几内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贝宁、埃及、俄罗斯、伊拉克、津巴布韦等国的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生代表相聚杭州,就工业发展、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以及世界青年普遍关注的相关话题进行联学对话,增进了各国青年之间的理解和互信。

参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北语国际学生与哈佛大学学生共同听取了办公室北京代表武雅斌教授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业务范围和科技投资的介绍,这引发了两校同学对以投资推动科技创新转化的思考与交流。北语伊拉克学生汉森指出,很多国家拥有创新科技,但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吸引投资实现科技转化,他认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或中国可考虑将这些国家也纳入投资范围。哈佛学生哈尔赞同这一看法,并进一步提出应该让科技创新者有能力获取投资,并在科技工作者和可靠的投资者之间建立联系。武雅斌教授对两位同学的思考给予了肯定,并从发展中国家市场对科技产品价格的承受力、科技工作者与投资者的对接方式、科技创新提案的审核机构与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回应。

北语伊拉克学生汉森在交流会发言
两校学生还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创业者进行了交流。作为从事数据研究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北语贝宁学生劳伦斯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在数据收集、整理与标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客户与中国进行AI数据处理业务的合作,他希望持续关注数据处理与标注需求方面的进展。哈佛学生塞特塞拉特同意全球合作对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意义这一观点,并聚焦中国创业环境,提出应考虑创业公司的自主优势,实现产品特色化培育的问题。

北语贝宁学生劳伦斯在交流会后与创业者交流
参访活动为两校学生围绕中国科技创新开展对话、相互学习提供了平台。劳伦斯表示,他不仅从哈佛大学同学的发言中获益,还与一名从事医学工作的哈佛学生在数据统计和分析领域找到了共同话题、建立了科研联系。青年创业者杨明宇也表示,他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工业与科技创新议题上具有的深入思考。武雅斌教授邀请两校学生适时访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机和技术促进北京办公室,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

北语学生与武雅斌教授交流
在西泠印社,两校学生沉浸式体验印社120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探寻艺术大师当年的创作遗迹与交流场景,感受印社对金石篆刻技艺保护与传承的不懈努力。为了解篆刻艺术在记录、传播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同学们进一步体验金石传拓技法,交流传统文化传承这一议题。结合在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汉字知识,北语俄罗斯学生晓筠饶有兴趣地研读了碑文上的内容,她认为汉字独特的存义功能提供了了解古人想法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北语萨尔瓦多学生洛羽凡也详细了解了传拓作品中每一个汉字的寓意和发展历史,她发现古代的象形文字不仅与当代汉字在字形上相近,在意义上也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洛羽凡还与哈佛大学学生蒂洛探讨了金石印章中汉字的阅读顺序,这让并未系统学习过汉语的蒂洛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认为这种传拓体验方式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汉字文化。印社参访与交流不仅让两校学生从课堂进入历史文化现场,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述者。

北语国际学生学习传拓制作
在杭州花家山庄,北语国际学生与哈佛大学学生展开了更加充分的自由交流,各国青年围绕中美人文交流与实现各国间理解、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中国行的收获等议题交换了各自看法,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观点。

北语国际学生与哈佛大学学生在花家山庄交流
北语埃及学生秦终南与哈佛大学学生罗伯托交流了中美关系背景下两国间的人民交流情况。罗伯托指出,虽然中美两国关系面临困难,但两个国家还是会找到合作方案,从而让更多美国人有机会亲自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秦终南也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与对方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样是增进两国关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留学经历开启了他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广泛接触的进程,通过使用中文与中国人交流,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北语赤道几内亚学生安月、厄瓜多尔学生唯拉、萨尔瓦多学生洛羽凡就中国行的收获分别与哈佛学生布雷特、托马斯、萨拉进行了交流。三位哈佛学生认为,此次中国行带来了观察其他文化的新视角。如果只立足于美国,人们对中国的看法是单向的、笼统的,但来到中国之后,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景象,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三位北语学生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她们讲述了在中国学习、生活期间看到的蓬勃发展的中国,以及切实感受到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魅力。当她们与更多的中国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结之后,各种困难也就迎刃而解。现在,她们开始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通过社交网络向世界讲述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体验,也在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故事。
哈佛大学学生十分珍惜与北语国际学生的交流机会,对北语国际学生流利的中文印象深刻,纷纷表达了开始或继续学习中文的愿望。北语学生安月、秦终南也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将两校学生的交流成果对外发布,体现了北语世界青年拥抱科技、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思考力和行动力。通过此次联学对话活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青年人以对话凝聚共识,为寻求共同发展、文化传承与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