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2025中海语言文化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21  新闻来源: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 

北语新闻网11月21日电通讯员 田鑫 程洁 摄影 林峰)11月15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2025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作为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共塑数智时代中海中文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聚焦语言互通与文明互鉴,设“数智驱动,创新发展”和“互鉴交融,传承发展”两大平行议题。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及副主任于天琪、巴林高等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法尔扎娜·玛拉吉、中国外交部参赞李源、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等中海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海合会国家驻华使节、中海高校与教育机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及中阿语学习者等300余人参加。于天琪主持开幕式。基于学校在沙特中文教学对口支持基地建设与中海人文交流深化拓展方面的独特贡献,北京语言大学已连续主(承)办四届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在促进中海语言互通、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郁云峰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复信青年汉学家精神指引下,中海语言教育合作呈现蓬勃发展新局面。一是营造了高度互信的合作氛围,中沙、中阿签署中文教育合作备忘录,阿联酋“百校项目”和沙特中学中文课程成效显著;二是构建覆盖广泛的教学网络,阿联酋179所学校、7.3万名学生开展中文学习,沙特242所学校、5.1万名学生参与中文课程,阿曼今年正式开设中学中文课程;三是打造多元教学支撑体系,合作研发本土中文教材,开展师资培训,并推出面向阿拉伯国家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四是搭建人文交流平台,“汉语桥”、双语文库等项目持续促进民心相通。面向未来,郁云峰主任提出三点合作建议:一是深化沟通协作,建立语言伙伴学校,推动“中文+职业教育”项目;二是拥抱智能变革,加强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融合,建设智慧教学系统;三是加强互学互鉴,共建文明互鉴中心,深化双向人文交流。

法尔扎娜·玛拉吉副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语言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推动中文教育是中海双方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战略举措。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语言学习方式,为构建个性化、互动式教学环境提供全新可能。我们应推动教育从分散项目向系统化生态体系升级,建立“海合会—中国中文教育语言研究合作网络”,打造集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常态化平台,以促进教育、文化与创新深度融合,使中文成为通向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纽带,为双方人民创造持久福祉。

张宝钧副校长主持了议题一“数智驱动,创新发展”的研讨。他提出,希望发挥中海官方民间合力,共同推动中海教育合作从“项目化”向“体系化”“专业化”“复合化”转型,开展更多形态、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更多人群参与的教育合作亮点工程,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将“数智驱动,创新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共同谱写中海教育互联互通合作的新篇章。阿曼内地省教育局局长阿里·本·阿卜杜拉·哈尔西、五洲汉风网络公司技术总监李秦峰、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健、科大讯飞副总裁汪张龙、北京语言大学岳岩副教授从从历史回顾、技术应用、校际合作和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共同推动中文教育在阿拉伯世界的深度融合发展的多种路径。

郑承军副校长主持了议题二“互鉴交融,传承发展”的研讨。他在主持中提及,本次研讨从高校到企业,从院长到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他们分别从体系化融合、知识共创、技术赋能、个体践行和青年倡议的角度,为我们立体地诠释了互鉴交融、传承发展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也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穆尼·马达拉维、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吴旻雁、智慧宫集团副总裁周阳、沙特本土教师和杰、卡塔尔青年学者哈桑·阿里·哈达德共同描绘出一个超越单向输出、迈向双向融合、多元合作、技术赋能且可持续发展的中海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新图景。

自2022年起,北京语言大学所主(承)办的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海各国加强语言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人文交流的桥梁、深化文明互鉴的纽带。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海语言文化合作迈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北京语言大学将与中海各界携手合作,立足中海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大局,以语言互通促进文明互鉴,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持续完善多层次合作机制,将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文交流平台,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海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