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纪念吕必松先生诞辰 9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21  新闻来源:国际中文学院 

北语新闻网11月21日电通讯员 李加𣁦 摄影 魏达 等)11月1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共同承办,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处、档案馆、校史馆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报》编辑部联合协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纪念吕必松先生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共200余人齐聚北京语言大学,以“继往开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当代使命”为主题,共话学科发展方向,深切缅怀吕必松先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于天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钟英华,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原校长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孟柱亿教授、台湾东华大学何宝璋教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王晓钧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崔永华教授、赵金铭教授、刘珣教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师资管理处副处长任世芳,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李志坚,以及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奠基的老专家代表鲁健骥、张占一、李杨等先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德国美因茨大学柯彼德教授、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白乐桑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线上参加大会。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国际中文学院院长施家炜教授主持。

段鹏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吕必松先生一生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作为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国家汉办首任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前会长,先生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挺膺担当,以远见卓识带领北语同事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他汇聚学界力量,推动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机制,构建多样化留学生教学类型,搭建系统化教师培养制度,建立起教学与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率先明确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从学科基本问题梳理到理论体系构建,从研究方法创新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他始终坚守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前沿,矢志不渝,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段校长指出,今天我们既要缅怀吕必松先生,更要在前辈精神引领下探讨与回答“强国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语力量。

于天琪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吕必松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也是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早期的领导者,更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为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致敬和缅怀吕必松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不朽功绩,对激励新一代国际中文教育人继承先生精神财富、共同推动学科建设,更好服务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她表示,要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积极推动中文成为世界重要通用语,以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度聚焦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吕必松先生等前辈“立足实践搞研究、扎根中国做学问”的优良传统;要以专业学位建设带动学科发展,持续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行稳致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钟英华会长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吕必松先生作为学科拓荒者和引领者,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立根铸魂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生动介绍了他与吕先生的特殊缘分,为大家清晰呈现了吕先生“语言报国、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提携后辈、虚怀若谷的风范。钟会长希望学界能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先贤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深耕学术、笃行不怠,融合创新、使命不负,让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

陆俭明先生在致辞中提出,吕必松先生“务实、包容、前瞻”的学术精神,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要以学习者需求为核心,逐步构建起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要以技术赋能教学,推动“智能+人文”的深度融合;要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促进全球中文教育协同发展;要以吕先生的精神为源头,以创新为活水,共同书写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篇章。

柯彼德教授和白乐桑教授在视频致辞里深情回顾了与吕先生交往的难忘经历以及与先生的深厚情谊,并表达了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殷切期待。

孟柱亿教授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照片回首1984年开始与吕先生结缘的特殊情分,让与会者更加深刻理解了吕先生的学术风骨与家国情怀。

何宝璋教授分享了吕必松先生带他走进国际中文教育“奇”途的故事,通过个人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吕先生前瞻谋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和以毕生耕耘立学科根基、以开拓精神引事业发展的奠基之功。

赵金铭教授在致辞中缅怀吕先生对学科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尤其是构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发起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国际中文教育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

刘珣教授从“矢志不渝,一生痴迷汉教事业”“守正创新,教学为本探索不停”“真诚宽厚,四海同道皆成战友”三个方面深情回顾了60年来他所认识的吕必松先生,表达了对吕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先生开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事业发展功绩的敬意。

王晓钧教授分享了吕先生对他人生与学术成长的影响,再现了吕先生胸怀世界、开拓创新的风范,以及真诚宽厚的个人魅力,深切表达了对吕先生的怀念之情与钦佩之意。

大会主旨报告由北语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原院长吴应辉教授主持。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围绕“二语教学效益最优化原则”致敬吕必松先生的总体设计理论;我校崔永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分别从对外汉语教学建设、学科奠基人纪念角度,深入解读先生的学术遗产;我校王建勤教授、魏晖研究员则聚焦“教师AI能力构建”“工程化实践转型”,为新时代学科创新提供思路。五场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引发全场共鸣。

下午,会议进入分组报告环节,13个分会场同步开设。参会代表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本问题”“新时代教学创新实践”“吕必松学术思想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既有对“AI赋能汉字教学”“‘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构建”等前沿方向的探索,也有对“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现实意义”“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现状”的深度剖析,累计近百篇研究成果的分享,为学科发展注入多元视角。

两场圆桌论坛分别由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和原校长崔希亮教授主持。我校张占一教授、李杨教授、崔健教授、周小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冯丽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丁安琪教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曹贤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天序教授、北京大学施正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教授等10位专家,针对学科基本理论、人才培养创新、数字化转型挑战等关键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固本溯源”“防止学科发展空心化”等建设性观点,为学科未来发展明确路径。

本次研讨会还特设“拓荒汉教 矢志寰宇—纪念吕必松诞辰九十周年专题展览”,通过梳理吕必松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起深耕汉教专业领域的历程,让参会者在回顾中传承先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与“育人为本”的教育情怀。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更以纪念吕必松先生诞辰为契机,进一步凝聚了全球同仁传承先辈精神、共促学科发展的共识。此次会议也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