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陆薇:保持理论意识,严谨勤奋治学

发布日期:2012-06-01  作者:张海桐 点击量:

  

  清晨的北语,往来上课的中外学生熙熙攘攘。记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陆薇老师的办公室,轻轻敲了敲微微掩着的门,“请进。你好,我正在这儿等你呢!”陆薇老师微笑着说。
  一头短发,一身浅灰色的西装,加之书柜里满满的书及办公桌上一摞摞的文件显示出了陆薇老师的干练与繁忙。“请坐吧,很高兴能做这个采访。”一番简单的介绍之后,记者开始了对陆薇教授的采访。
             学术研究:保持理论意识,勤于治学
  陆薇老师一直对文学情有独钟,硕士阶段学习英美文学,但由于对当时流行的新批评方法的失望,毕业之后的八年时间内,她都在从事纯粹的英语教学工作,这其中就包括1994年她初到北语之后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工作。1998-1999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做访问学者期间,她又重新看到了文学研究多元化的发展,多年来的兴趣再次萌动,回国之后便毅然选择了继续读博。“因为我大学时学的是外文系,回国之后认为读博将是人生求学道路上的最后一站,所以坚定地选择了一直喜爱的比较文学专业。”
  2002年陆薇老师被录取为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师从时任研究所所长的王宁教授开始了学术研究。“王宁教授是一个理论家,总能站在学术理论的前沿看待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向他学到很多。”陆薇老师说,“理论意识能教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化人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防止研究流于现象化和表面化。有了这种理论意识和视野,做事才更有底气和根基。此外,王宁教授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勤奋也非常值得我学习,我自己是学者,但同时也做行政工作,时间精力有限,但还是要勤奋,这是一个要永远保持的品质。” 作为主管教学和国际交流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她的工作任务繁杂,但依然坚持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并且著述颇丰。
  陆薇老师不仅对自身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她十分看重学生能力和学养的培养。“学生以后不一定都要从事学术研究,但每一个学生都要具备对事情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驾驭能力,更要有严谨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外语专业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知识性内容融入到语言技能课的教学内,并且教会学生朝着更深的方向思考,而不是只会听说读写,这是我们下个阶段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她认为,受时代的影响,当代学生多是伴随着影视和电脑长大的,学生的读书量小,导致知识面受限。“中国古人可读的书比现在少,但他们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快,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人才具备的能力更多,然而我们读的书反而少了,这样下去,学生走出校门后将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勤奋读书,增强理论意识和人文素养。我一直希望的,就是能把学能、学养的培养贯穿到本科生、硕士,乃至博士的教育过程中,因为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陆薇老师说道。
  学术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陆薇教授走过的每一段道路都为她在学术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理论意识和勤奋的习惯是她所追求的,也是她在学术研究中所践行的。
           行政工作:洞察发展形势,锐意创新
  在学术研究中培养的理论意识让陆薇教授在行政工作中也十分受益。用她的话说:“理论意识会给人一种洞察力,让人不止步于事物的表面,而是看到更多深层和本质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敬业不仅要踏实本分,更要有远见,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层意义上的分析和把握。
  2000年陆薇教授在香港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提出,国内学界应当重视英语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这一在今天看来无可厚非的提议在当时却少有人认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要认识外面的世界,最先开始要掌握的就是外语,有了语言才能了解别人的文化,这样‘英语热’似乎就成了必然。”陆薇教授分析道,“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依然如此,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几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事实上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远多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程度,所以我一直强调‘要用别人的语言言说自己’。在了解国外事物的同时把自己介绍出去,这样才不会出现偏颇。”
  为此,陆薇老师这几年拿出很多精力参与到学校教务处组织的“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中来,与来自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英语教育中心的几位同行一起用英语向留学生们介绍中国文化。很多参加短期汉语培训的留学生,在听了这套讲座之后,因为对一些题目感兴趣,便选择留下来攻读学位。这一教学方法实现了用外语推广中国文化的目的。陆薇老师兴奋地介绍,讲座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很多期,目前已经编纂成教材,配有光盘出版,成为一个让我们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载体。她很乐意能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言说中国文化。
  当谈到2000年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处中文科的工作经历时,陆薇教授特别强调了“认真”、“严谨”的重要性以及做专职翻译的艰辛。“教科文组织开大会时,会通过考试选拔一些大学教师做翻译。我当时主要负责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翻译和一些领导人讲话的翻译工作。我经常对学生讲这段工作经历给我的体会:‘要做到每一次出口和出手的东西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学生可能没有相关经历,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但是当你处在这种位置的时候,你所代表的就是你的国家,所以就必须要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对理论意识的追求使得陆薇教授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事物的洞见能力和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也正是这些使她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展望未来:多重角色的有机结合
  陆薇教授的头衔有很多: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等,行政工作繁忙的她还开设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几次被电话打断,她很抱歉地说最近事情比较多。于是记者问道,作为一位学者,如何评价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现在的工作。陆薇教授笑着说:“在学术方面,行政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学术上的想法还没有实现,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但自认为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我一直在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读书、做研究,几乎每个晚上、周末和假期都是这样,所以虽然著述在量上不能和很多学者相比,但始终都在努力。学者最黄金的时间是四十到六十岁,这个阶段既有比较充足的积累,又可以相对自由的做研究。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在行政工作方面,我希望能够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引导学生的发展、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能够和国外同行进行深度的交流,做更大的超越个人层面的事情,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陆薇教授看来,要把教学、学术研究和行政工作这几副担子挑好,“学者的态度和行政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的最后,陆薇教授和记者谈到北语即将迎来的五十周年校庆纪念,她表达了自己对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祝福:“无论学习或工作,北语都是我的母校。一方面,我对北语的学生有无限的依恋,虽然教书时难免要求严格,但一切都源于对学生的爱,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另一方面,北语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她小巧而精致,应该走特色教学之路。我极力推广中外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让中西文化交流,在北语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共荣的交汇处,让中外学生都能在这里学到在别处学不到的东西。我认为这才是北语独一无二的特色。我本人会继续努力,为把母校建设成如此特色的学校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