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北语有鱼,鱼乐无穷——记北语2015年“读者之星”胡婧

发布时间:2016-06-13  新闻来源:学生记者 黄远军 阅读量: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有一只鱼儿,她是胡婧。

初见胡婧,她静坐在一方桌椅边,阳光正好,明媚得就像她脸上的笑容,她落落大方地对来者问好:“你好,我是胡婧。”

胡婧是一位美人,她的美在于她的一举一动都像渗透着一种书卷之气,她文雅得像一位墨客,却也好奇得如稚童,“当我在图书馆选书的时候,我觉得我像一只鱼儿,在里面做一些特别有趣的事情。”提起阅读,她不禁兴奋地开始比划着,仿佛真的化身为一尾轻巧的鱼儿,迫不及待游向未知的知识的汪洋。图书馆于她而言,的确是汪洋里的一角,她在一排排的书架中来去自如,指尖也在一列列的书脊上频频流连,阅读的深深渴望与热爱让她在去年成为了北语图书馆阅读量最高的人,成为“读书之星”。

性本爱读书

谈起读书,胡婧淡淡说道:“书也很简单,喜欢便去读,读得开心,就算有收获。”读书于胡婧而言,是一种爱好。

然而,胡婧对读书不止于爱好,更把读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她说:“读书也许很复杂,因为阅历、经验、兴趣爱好、研究领域的不同,很难说有什么高下之分。”她尤其欣赏那些无论环境恶劣与否,都专心对待读书的人,就像她所崇敬的畸人刘镇西,那位在踏遍了中华大地的同时对《楚辞》研究鞠躬尽瘁的民间学者。

胡婧视好书如同知己,认为其进入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在与她对话,“它在告诉你未知的东西,为你打开全新的世界,你也在它身上寻求到共鸣,碰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给你指点,而最好的书就像是精神导师,无论这个世界怎么样,它以一种不倒的形式存在。”

《悲惨世界》便是胡婧的知己之一,起初她读的仅是连环画的残本,后来真正在图书馆读起原著,摸着已经泛黄的纸张,与昔日童年时候阅读的连环画相比,她多了几分震撼。缘起于《悲惨世界》,胡婧对文学的兴趣被点燃,在大学学习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她屡次想要开始着手写关于《悲惨世界》的文章。从稚嫩无知到执着探索,每次翻开《悲惨世界》,胡婧都有不同的感受。指尖扫过字里行间的同时,《悲惨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胡婧的世界观,她感慨道,“这本书的知识很多,而译者的故事也很坎坷,可以和主人公媲美,在翻译的稿子被烧毁后,他们又重新开始,这份坚持让我很感动。同时,在他们的年代,不像后现代开始解构人性,那时候他们还是相信人性的,我选择相信人性,所以,《悲惨世界》就相当于是我的精神导师。”

胡婧最让人所钦佩的是她阅读的范围之广与理解之深,她的书单里不仅仅有小说,更有诗歌、戏剧、哲学,甚至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学术性著作,她也乐于研读。对于她的知己——好书,胡婧有她独特的相处之道,她习惯于在读完一本好书后,延伸探索相关的问题,或与老师沟通交流,或自行查询资料,有时甚至上升到了学术方面的研究。

胡婧也喜欢在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享受和人物有共鸣的过程,或为他赞叹,或为他悲哀,或十分仰慕,这些情绪与感慨,都在读后感中洋洋洒洒地抒发着,她是这么认为的:“你会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些东西,不是被动地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为喜欢的人物写一首诗。我在写一些东西会很开心,因为我也在创造。”在写读后感的同时,她也视若认识自己的一面明镜:“你能拿书来比照自己,你会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考方式,会更好地看清楚自己本来看不到的部分,了解自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阅读能帮助你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胡婧的阅读内容涉猎广泛,她也喜欢在各种不同场所阅读,“我哪儿都看过,寝室比较少,图书馆和来园比较多,找个草坪。阳光、空气和草坪,像一个背景音乐,也像沙发,给我提供一个美好环境,也给我陪伴。在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读的书,我印象会比较深刻。”

乍入北语中

一心想着学习文学方面的专业,同时也向往着北京城的文化底蕴,胡婧在高考的志愿填报单上填了北语。

进入北语后,胡婧的认真、投入让她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胡婧的专业老师,张冠夫老师说起对胡婧的印象:“胡婧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同时也非常具有主动性,她在众多同学中是一个少数分子。”在思考与探索之后,胡婧习惯把积攒下的问题和老师进行探讨,“她每次都会很认真地拿着本子,把问题记录下来,把老师所说的要点也做了记录。”

学习之外,胡婧也成为人文学院院刊《来园》的一份子,这让胡婧在阅读之外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成为了她在北语的难忘回忆,“我第一年做美编部长,第二年做主编,这两年的经历让我知道我有做编辑的潜能,我也遇见了很多很有思想和独立的人。做刊物不容易,怎么做统筹和引导刊物、怎么在学院支持下自由地发挥,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两年让我收获了很多。”

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胡婧的热心与友善,让与老师和同学间的交往,也为胡婧的北语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作为胡婧的高中和大学好友,邓宇宁这么评价她:“胡婧很靠谱,是那种答应了别人事情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人。和很多女生一样,她是一个吃货,但和很多女生不一样的是,她会为了多珍藏几本好书而少买几件漂亮衣服。”

“大学生活让我收获很大。”胡婧感慨道,“北语学风轻松,给我很多自己成长的机会和兴趣点,可以去挖掘自己最大的可能。”

一去已四年

大四的胡婧即将迎来毕业,回顾来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成了她当下心情的最好注解,“就像走过一座山头,回头一望,有一种苍茫之感,心里很多滋味,但是你说不清楚,说得清也不是当初的感觉。”

离开北语,又要去哪里呢?胡婧的下一站是南京,怀揣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她考取了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南京是六朝古都,也就是《红楼梦》中的金陵,这很吸引我。”对她的新专业,她有着自己新的思索,“我认为现当代文学是一个跨越古今连接中西的桥梁。其实现在有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让古代文学生生不息,又让当代文学跳出古代文学思维定式的同时,也能在西方为主导的文学大环境下独树一帜。文学太广泛了,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思考。我在研究生范围内会尽力把学术做好。”

对未来的新生活,胡婧满心期待,“在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能遇到更多专业的人切磋交流,尽管我是个门外汉,但是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就像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的思考方式也影响了大多数学科的研究方向。我希望尽可能开拓自己的兴趣范围,带着包容、欣赏的态度去了解。”

不疾不徐地行走在追逐理想的路途中,胡婧迈着笃定的步伐。未来会怎么样?胡婧不喜随意揣测也不愿妄下定论。她钟爱鲁迅翻译有岛武郎的《与幼者》,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在鼓舞着她的文字,同时也想把最后一句话送给学弟学妹: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走罢!勇猛者!幼者呵!”

 

 

IMG_3733

胡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