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争创一流学科,人才是关键

发布日期:2017-11-10  作者:赵日新 语言科学院 点击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目标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意味着经费,意味着人才,意味着能力,也意味着名校。未来的几十年,双一流建设势必引起中国高校格局的大洗牌。

北京语言大学痛失双一流,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不过,除了感觉无奈无助委屈之外,理性地想一想,我们是否真的跟“一流”有距离呢?

前些年,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设想,比如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宏伟目标和四大学术方阵的战略构想:立足汉语国际教育等传统学科优势,着力规划形成若干特色学科、方向,围绕语言,对语言本体、语言教育、语言与传播、语言与艺术、语言与文学文化、语言与信息技术、语言与社会生活、语言与政治经济、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诸多接口展开研究,汉语、外语和民语兼备,普通话与方言研究、兼顾,人文研究与科技研究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形成聚焦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大语言”研究格局。不过,摊子铺得偏大,难免蜻蜓点水,至少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显著。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虽然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语言学研究人员队伍,也不乏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的学者,但勿庸讳言,北语少有真正引领专业潮流的大师级人物,顶尖学者少,少有秀于林其实,早年北语也有少数一流的学者,但北语当年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培训,并不太注重兵团作战式的科研,所以这些名师大多一花独放,没能带来满园春色。

最近二三十年来,北语也曾引进过一些学术大腕,带动北语科研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但在北语的大环境下,这些学者所在的学科方向大都成为一种亮丽的点缀。北语具有学术增长潜力或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是什么?如何盘活现有的学科、学术资源形成整体合力进而争创一流学科?这是未来几年北语人需要认真思考的。

纵观入选双一流名单的高校,无论是国际一流还是国内一流,大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学统传承有绪,有一流的师资梯队,有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大师,有科学先进、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管理理念。对照这几项,可以说我们现在一项也谈不上。

北语争创一流学科,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只就人才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给真正有大才干、能“开疆辟土”的学者以宽松的研究环境;

不拘一格重用真正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给他们创造优良的成长氛围;

启动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能“将兵”、“将将”特别是能“将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能够真正融入北语,起到核心引领作用,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繁荣,带出一个创新高效的团队和梯队。如果引进的人才本身就不是一流,或者一流人才来了之后水土不服,建设一流学科只能是空谈。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