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秦腔京剧艺术传承传播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11  新闻来源:中华文化研究院 孙琪瑶 

12月9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和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秦腔京剧艺术传承传播研讨会在综合楼909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了近20位国内戏曲戏剧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就戏曲的本土传承、国际传播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教授主持。

会上,与会人员欣赏了网络戏曲视频板胡与京胡《对话》以及秦腔和京剧曲牌《夜深沉》,感受秦腔京剧的魅力和丰厚文化内涵。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我校中华文化研究院张廷银教授表示,中华文化研究院建院后,北语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诗、文、小说既有研究格局上进行完善,由此扩展至戏曲既自然且合理。京剧与秦腔密切联系,且有交流互动。我校在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有自身优势,希望在座专家学者对秦腔、京剧等传统戏曲在我校本土传承、国际传播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韩经太教授主持

韩经太教授主持


梅兰芳纪念馆党委书记刘祯认为当下由于国家重视成为戏曲发展最好时机。当下关键什么是“戏曲危机”,我们应进行战略考虑,并认为我校此次关于秦腔京剧的研讨工作很有意义。每一剧种是否适于表现现代题材,应区别对待,对于中华文化研究院戏曲传承工作,梅兰芳纪念馆很支持。

西安易俗社惠敏莉社长强调秦腔历史悠久,易俗社为“百年易俗”,希望在北京、在北语,为秦腔安一个“家”,为秦腔打造品牌。易俗社今天的成就体现了演员们的文化担当。我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向国际友人传播戏曲。

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对于北语的戏曲传承计划十分赞同,他认为扭转戏曲危机的有效方式是争取青年观众,尤其高校青年观众。北语为戏曲传承计划开了一个好头,应当放开手脚做。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也认为戏曲研究不能缺席,这符合当今国家对于戏曲的高度重视,在北京高校以秦腔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了很好的“点”。中国戏曲学院吴新苗教授认对前面专家学者的观点很赞同,他认为当下高校戏曲研究,是学者文化自觉的体现。秦腔研究是当务之急,可在文献梳理基础上进行研究。上海戏曲学院郭红军老师表示自己会继续对于秦腔及易俗社发展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副教授认为秦腔的音乐有一种独特魅力,能唤起乡音,并表示地方戏是因为地方的音乐特色才得以永远流传。国家图书馆的王维若通过精美的PPT讲解,提出戏曲研究应当和剧评剧照相结合。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的刘祥社长和晴子秘书长认为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很精彩,他们也会为戏曲传承作出努力。

合影

合影


我校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霞提出,从艺术角度传承戏曲是很好的突破口。学院准备在艺术课程中开设秦腔课程,让中国传统艺术面向国际,愿和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努力。我校退休老师王恩保教授表示:关于秦腔流变应当追本溯源秦腔要跻身向前,需要名角带领当前缺乏音乐人才。他呼吁引起秦腔艺术家对中小学课本诗词的吟唱的重视,对戏曲人才培养,应当从娃娃抓起。

560327825432174764


与会专家还围绕平台建设发表了意见,一致认为有必要设立一个中华优秀戏曲艺术传承平台,该平台将在以京剧秦腔为中心的戏曲研究、人才培养、艺术演出和传承传播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