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开展教育交流对话 建设互解互鉴之桥——北京语言大学开展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项目

发布时间:2018-11-13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事业部 

11月9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美国大学理事会共同主办的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课堂观摩、主题研讨会、互动讲座等一系列活动,155名美国教育行政官员与中小学校长在交流中分享了赴中国六个省区研修的收获,加深了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为未来更深入的中美教育对话合作奠定了基础。

 

课堂观摩——北语教学模式的体验之旅

此次美国校长访华团走进北语课堂,观摩了经典阅读课、口语课、文化课、中国画课等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观摩

课堂观摩

 经典阅读课上,翟康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文学”和“学文学的好处是什么”,课堂上他给学生们讲解阅读知识并带领学生们分析重点课文。美国校长访华团对这种不仅注重阅读技能的训练,并且注重通过阅读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表示高度赞赏。汉语口语课上,王枫老师注重讲练结合、查漏补缺,教学循序渐进、活泼生动,课堂上美国代表团的教育官员们饶有兴致地跟着学生们进行联系,下课的时候大家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汉语打招呼,体验了学习汉语的乐趣。冯维纲老师的文化课教学对象是本土汉语教师,他向学生们介绍了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化知识,展示了课堂教学方法步骤,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美国校长访华团表示冯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打破了他们对于中国课堂教学都是以“以老师为中心”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对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在中国画的课堂上,美国访华团了解了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并欣赏了走廊两侧的学生画作,大部分访问团成员是第一次感受中国画,老师用水调墨汁颜色的变化让大家感到神奇,这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他们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安排了如此精彩的课程,让大家在短暂的时间里感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主题研讨会——经验分享与互学互鉴

此次美国校长访华之旅共举办了四场很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会,分别为:“全球化课堂——培养杰出的学术能力”、“汉语项目人才的配备——选拔和支持你们的汉语教师”、“AP Capstone项目模式——通往学术优秀的道路”、“沉浸式教学与早期语言学习——美国各大洲成功模式的故事分享”。

主题研讨会

主题研讨会

 第一场研讨会上,首先主持人Spency谈到了全球课堂的重要性并呼吁当代学生应具有国际化能力以应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接着三位发言人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全球课堂的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第三个发言人Dionel C.提出了他们未来针对全球化教育的计划。第二场研讨会上,美国Clark County School的语言项目专员James Yoder和曾在新泽西州担任沉浸式教学主管的Li li Lin分别分享了他们的项目经验。前者主要介绍了他所在校区的汉语老师的情况以及与汉办合作的初衷,后者主要分享了“如何为学校选拔合适的教师及学校方面应做哪些准备来支持你的教师”等经验,由此可见,为自己学校的汉语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和支持正在逐渐成为他们的共识,相信未来中美合作项目也将取得更丰硕的教育成果。第三场研讨会上, AP Capstone项目的执行经理Rushi Sheth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主要向大家展示了AP研讨会和AP研究班这两种该项目的主要特色。在第四场研讨会上,美国犹他州花岗岩学区沉浸式教学的负责人Carolyn Schubach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州的沉浸式教学的发展近况,接着由在美国进行过双语沉浸式教学的王乐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整场研讨会让与会者对双语沉浸式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加强了中美学校之间的互学互鉴。

 

互动讲座——加深了解与促成合作

此次互动讲座共分为两场,其主题分别为:“中国高等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师培训、认证、专业化发展”和“如何通过‘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团’建立中美学校合作伙伴关系及志愿者项目介绍”。

互动讲座1 张宝钧教授

张宝钧副校长讲话

 第一场讲座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张宝钧教授着重向访华团介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他还阐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重组与平衡中西部教育、学校转型等问题,他的讲座让校长团来访人员对中国教育体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互动讲座2

互动讲座5

 互动讲座3

 互动讲座4

 第二场讲座中,三位美国校长和中国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吴莉分别发言,他们介绍了他们所在校区的中美双方合作的情况, Benjamin Hill校长分享了与中国结缘的过程,吴莉校长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她希望与更多的美国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她认为加深合作能为中美学生两国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增加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理解。她坚信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中美教育 :在互鉴中寻求合作

美国大学理事会副董事弗莱德·霍尔奇(Fred Hordge)先生表示这是第一次来中国,来中国之前他不确定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如何运作的,但是非常感兴趣。

Fred Hordge先生接受采访

Fred Hordge先生接受采访

通过这次访问和实地考察,他表示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不同,中国课堂对于纪律的强调是可以借鉴的。针对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情况,FRED HORDGE先生表示孔子学院是中美大学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孔子学院他们有机会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FRED HORDGE先生表示,中国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想在这世界站住脚,就得与中国进行交流。美国有很多机会学习外语,美国学生想学汉语,但是没有那么多老师教汉语,这就是为什么的孔子学院在各个地方派出老师,使得美国的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学习汉语。

 

中美交流:求同存异

来自曼哈顿中学的副校长亚金·丁马哈马德(Yakeen Dinmahamad)先生表示自己是第一来到中国,但第一印象是中国太棒了,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之种这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善良和谦逊。

Yakeen Dinmahamad先生接受采访

Yakeen Dinmahamad先生接受采访

 此次活动中,Yakeen Dinmahamad先生去了黑龙江省,参观了当地的学校,会见了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并且在观摹课上看到了中国教育体系与美国教育体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他认为中美双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中国课堂有很多的规则需要遵守。关于中美学校间的合作,他表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增加在美国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数,或者这些汉语教师在美国学校的停留期限可以再延长一点。谈到与中国学校开展合作项目,YAKEEN DINMAHAMAD先生表示随着他们学校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多,他们会开展更多针对他们的合作项目,确保他们在美国受到更好的教育。

 

 在学习中认识中国

来自纳特罗纳县中学副校长兰德尔·鲍尔(Randall Bower)先生第一次来中国。他之前仅仅通过新闻、电影、电视剧对中国有一些了解。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人们特别的友好,求知欲也很强。来之前他认为中国学生很认真努力,用分数衡量一切。但来到中国之后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一样,他们不但努力学习,而且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Randall Bower先生接受采访

Randall Bower先生接受采访

 他表示他们学校六年前就开设了汉语课程,Randall Bower先生表示想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思考如何应对全球性的问题。他表示自己有两个女儿,他一定会让她们都学习汉语,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表示会带女儿一起来实地感受中国体验中国文化。

 

在探访中认识中国

瓦萨奇小学校长雷内·坎丁安(Rene Cunningham)女士在采访中表示此次考察地点河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她了解了中国的武术文化。

Rene Cunningham女士接受采访

Rene Cunningham女士接受采访

此次活动她考察了中国的教育机制,她很高兴有一次这样的经历。Rene Cunningham女士介绍了汉语教学在她们学校的发展情况,她表示瓦萨奇小学开设了沉浸式汉语教学课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未来瓦萨奇小学汉语课堂需要更多的汉语老师。Rene Cunningham女士谈到,目前学校一到六年级都有汉语课堂,每个班级大概有25到30个学生,每个班级会用半天时间上一些使用汉语教授的课程,例如,数学,艺术,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当地,一些同学还有机会参加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研修的项目,通过与当地家庭一起生活的方式,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本次“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旨在开展中美教育对话、提升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中美国校长和教育行政官员亲赴中国各地中小学进行考察和文化调研,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感受中美教育差异,并从中寻求合作共赢的契机。北京语言大学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中美人文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孔子学院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学校魅力和青年教师的风采,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