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会见了前来北京参加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会议的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校长阿·弗·卢博科夫代表团一行,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马铁石、孔子学院事业部主任助理王靓参加了会见。双方就俄罗斯汉语教育发展和共同建设俄罗斯汉语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向俄方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情况。他指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保持着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北语有四个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院:第一个是汉语速成学院,该学院针对零起点的外国学生,短期内对他们进行汉语培养;第二个是汉语进修学院,针对于在外国已经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该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占据北语外国留学生的很大一部分,他们在汉语进修学院进行两年的学习,通过两年的学习,他们提升汉语水平,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第三个是汉语学院,该学院对外国留学生进行四年的汉语本科教育;第四个是预科教育学院,该学院面向外国学生,进行预科教育。北京语言大学注重中华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外交往,北语设置有中华文化研究院,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把中国文化传播给外国朋友。北语还在世界上建立18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并与世界上很多优秀大学在汉语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对外交流和合作。

刘利校长表达了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进行合作的愿望,希望能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在汉语教育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建立汉语中心,并在汉语中心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面向俄罗斯的汉语教育、汉语本土教师培训、汉语水平考试等业务,将其建设成为全俄罗斯最权威的汉语国际教育和师资培训中心。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校长阿·弗·卢博科夫表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成立于1872年,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俄罗斯最优秀的师范院校。现有学生近3万名,其中有200名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俄罗斯,很多中学和国际学校开展汉语课程,从明年开始,汉语将进入俄罗斯的高考中,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非常愿意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共建汉语中心,共同研究推动汉语中心建立。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与中国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中俄教育类联盟的牵头院校,此次来华正是参加该联盟在北师大召开的联盟会议。目前莫师大与云南师范大学建立的俄罗斯艺术学校在培养中国学生学习俄罗斯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交流,双方校长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就以下四个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一、双方同意将在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合作共建汉语中心;二、汉语中心设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将研究为汉语中心提供教学场地的可能性,为汉语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三、北京语言大学将竭力为汉语中心提供最优质的师资支持,派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到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进行汉语教学;四、未来双方还将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校长阿·弗·卢博科夫教授表示,希望能将与北语合作的汉语中心在俄罗斯做成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品牌项目,并热情邀请刘利校长适时访问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表示,希望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成为在东欧及独联体地区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心。本次会议对于加强中俄两国高等院校的合作与语言文化的交流意义重大,双方不仅就当前汉语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等问题进行了商谈,将两国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共建纳入日程,并就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建立具有学术意义的中国语言中心,共同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提升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强化两国语言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中俄两国开展友好交往。
2019年中俄迎来建交70周年,双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两国关系发展迈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两国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语言助推民心相亲相通,在推动双方互尊互信、巩固人民世代友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访团访问俄罗斯,参加俄罗斯第七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双方就学校情况、语言政策、领域合作进行交谈,进一步加强了与俄罗斯高等院校在语言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校长的会谈即是去年访问俄罗斯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两国人民诚挚交流友好交往之心所孕育而成的合作之花。本次会谈是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一力促成下成行的,是中国驻俄使馆对中俄两国开展文明互鉴政治互信热烈期望的结果。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的趋势,融合发展的国际环境让语言成为打破两国文化壁垒的先锋,是促成两国友好交往的桥梁。此次会谈加强了北京语言大学与俄罗斯高等院校在语言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海外影响力,有利于共同推进中俄两国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务实发展。2018年至2019年是中俄地方交流年,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北京语言大学定将承历史先行友好之前,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精诚合作,不断强化中俄语言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国语言教育事业发展,为未来中俄两国开展进一步的人文交流打下坚实基础,为中俄两国民相亲和心相通持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