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由校团委指导,社团理事会主办,校辩论队及辩论发展协会协办的北京语言大学第八届“思语杯”中文辩论赛总决赛在逸夫报告厅举行。经过一个月的激烈角逐,人文2队和东院1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激烈的唇枪舌战后,人文2队荣获冠军,东院1队获得亚军,东院1队四辩张梦晗同学荣获最佳辩手称号。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分党委书记程娟,外国语学部分党委副书记梁清等出席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教授、中国诗词创作院常务副院长褚宝增,我校学生处处长黄展,中华文化研究院孙海燕,中国科学院大学辩论队教练王舒杨,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支部书记杨林坡担任决赛评委。

辩论现场
本次决赛的辩题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坚持更重要还是文化融合更重要”。比赛中,正方人文2队一辩立论逻辑分明,其清晰有序的发言阐明了正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坚持更重要”的观点,用“Chin-English的创造让中西双方诟病”等具体例子来立论。反方东院1队四辩则连下多问,用尖锐明确的提问在反驳正方一辩理论的同时表明了他方观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融合更重要”。反方一辩用概括抽象的语言阐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进行立论。在稍后开始的驳论、对辩环节中,反方二辩凭借自身高超的辩论技巧,巧抓正方二辩举例中的不足部分,辩驳了正方“宗教、政治中的文化部分难以融合只能坚持”的观点。双方互有攻守,十分精彩。

辩论现场
在攻辩环节中,正方三辩首先进行提问,充分利用“辩方不得反问”和“有权终止离题言论”的相应规则,对反方一辩、二辩、四辩依次快速提问,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通过提问削弱对方辩论气势。反方三辩通过“如何定义原汁原味本土文化”这一问题开始自己的攻辩,在提问中通过唐朝开始的文化大融合趋势,展现了我国文化融合的历史悠久性,思维敏捷的正方四辩则在回答中通过“唐朝是一个民族国家”这一观点指出了反方三辩提问的漏洞。小结环节中,正方三辩将辩题引入到更深层次,表明他方“文化融合和文化坚持难以明确界定”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为了文化融合而了解原汁原味的他国文化是他国文化进行文化坚持的表现”等巧妙观点,用“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作比,提出了“我们更需要了解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而不是了解经过融合改造的文化”这一观点;反方三辩则在小结中总结攻辩环节中各辩手发言,对正方辩手在攻辩环节中的回答做出分析,对他方辩手在攻辩环节中的回答做出更多说明。
四分钟的自由辩论环节可谓争锋相对,火花四溅。各位辩手在这个环节中妙语连珠,通过精彩独特的思辨角度,展示了自身优秀的辩论技能和耀眼的思维火花。正方在这一环节提出“坚持并不是不接纳”、“融合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相似,而相似是首先客观存在的不是因为融合产生的”等观点。反方则再次强调了“融合不是同化”、“文化融合要有所选择有所了解”等观点。当比赛进行到关键的双方四辩总结环节时,辩论进入了又一高潮。反方四辩用华为、战狼等例子说明“文化融合有益于收获成功”这一观点;正方四辩强调“不是不融合,浅层文化可以相互融合但核心文化要坚持”,还进一步通过反问为什么要文化坚持,进而提出“文化坚持是文化自信缺失环境下的诉求,文化融合容易导致文化特色缺失”这一观点。
整场辩论中,正反两方辩手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展现了纯熟的辩论技巧和良好的思辨能力。选手们妙语连珠,唇枪舌战,出色的表现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评委对双方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为获奖队伍和选手颁发了奖状。

合影
至此,北京语言大学第八届“思语杯”中文辩论赛圆满落幕。来自不同学院、学部的14支队伍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精心准备,不断磨合,在练习中进步,在实战中学习,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这些辩论赛不仅展现了辩论队员严谨又缜密的思维能力,自信又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和团队中大家默契的配合;还在给大家带来辩论知识的同时向大家展现了“辩论”的独到魅力,向大家传递了辩论精神,进一步发展了我校辩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