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北语共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中标8项;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3项,中标1项。中标的项目中,6项属语言学学科,1项属文学学科,1项属教育学学科,1项属新闻传播学学科。中标的重点项目1项,为张林军教授的“先天性辅音/声调感知障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一般项目5项,分别是:李玲教授的“老舍创作与北京现代文化建构”,李先银副教授的“基于北京话自然口语对话的负面立场表达研究”,王鸿滨副教授的“古汉语动/介关系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魏兆惠教授的“600年间北京官话副词研究”,张亚茹副教授的“语体视域下的上古汉语虚词研究”;青年项目2项,分别是:邱冰副教授的“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所行赞》新词新义研究”,余蓝副教授的“北京高校南亚国家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路径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项,为高金萍教授的“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研究”。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是北京市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因我校积极配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工作,承担规划项目数较多,项目管理认真、规范,按期结项率高,2016年度再次被评为优秀二级管理单位,课题申报限额增至35项,这为我校的科研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平台。希望通过学校和我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再创佳绩。
项目简介:
张林军教授“先天性辅音/声调感知障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综合运用行为测试和脑电、磁共振成像等神经影像学方法,对导致先天性辅音/声调感知障碍的心理和神经机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先天性辅音/声调感知障碍的大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为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改善障碍者特别是儿童障碍者的感知能力,促进其言语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检验和完善言语加工的有关重大理论假设(比如背侧直接和间接通路在语音感知和言语理解中的作用、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机制)也具有积极意义。
李玲教授“老舍创作与北京现代文化建构”:主要研究老舍创作参与北京现代文化建构的独特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思北京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的成就与不足。首先,探讨老舍创作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即老舍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反思北京人的生存态度,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弘扬北京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民族自强意识、家庭责任感等正面价值。其次,探讨老舍创作如何在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语境中建设现代的北京文化,具体包括向往合理的社会秩序、肯定勤勉的人生态度、反思庸常人生对存在诗意的压抑、揭示现代男性性别心理等。最后,建构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李先银副教授“基于北京话自然口语对话的负面立场表达研究”:主要关注社会交际因素情理对话语语法的影响和塑造。基于小型的北京口语自然会话语料库,从互动交际的视角(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出发,建构情理驱动的刺激—反应评价框架,考察北京话自然口语会话中负面立场表达和语言表达形式(词汇、小句、话语标记、超句等)及其他手段(韵律、表情、动作、眼神等)之间的互动选择,重点以话语否定标记为切入点,考察北京话口语对话中的否定性应答,尝试建立基于使用的话语表达模型。
王鸿滨副教授“古汉语动/介关系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动介历时虚化的渊源关系所衍生的形式,二是动介之间共时的组合搭配关系所衍生的形式。立足于动介复杂的组合关系和语义结构的变化,以此为基础,观察聚合关系的变化,并运用语义地图来探索动/介关系多功能形式——组合和聚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目标是运用语义地图工具对历史语言学的热门话题——“语法化”进行重新的探索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将汉语的动介语法化演变放在人类语言演变的历史背景下考察,而语义地图工具将会更本质、更深入、更广泛地阐释汉语动词系统、介词系统,乃至整个语言系统的演变。
魏兆惠教授“600年间北京官话副词研究”:1957年黎锦熙先生指出从元代到 1895 年(以中日战役为主要标志)这600年间形成的北京官话“应当专篇评述”。600年间北京官话受到外族语言和南方方言多大程度上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纯粹性?这一点从最具有稳固性的语法方面去探讨很有说服力,副词的发展是语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课题打破以往“大汉语史”的研究思路,纯粹以“北京”为地域轴心,以“官话副词”为研究视角,既充分体现北京官话副词的地域特色,也从汉语发展自身和语言接触等多角度去寻求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研究目标旨在建立600年间北京官话大型资料库,梳理600年副词发展史,从北京官话副词的发展史管窥北京话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接触史,同时也为全面研究600年间的北京官话语法、词汇史奠定基础。
张亚茹副教授“语体视域下的上古汉语虚词研究”:课题基于语体语法理念,以语体语法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语法与语体及其互动因素,从语体角度对上古文献中的虚词进行深入考察,详尽描写上古汉语虚词在不同语体文献中的使用与分布差异,力求更为全面地揭示上古汉语虚词的真实面貌;着重分析上古时期虚词的语体层次与语体成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语体特征对上古汉语虚词使用与发展演变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揭示语体特征与上古汉语虚词乃至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邱冰副教授“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所行赞》新词新义研究”:汉译佛经文献是传世语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汉之交开始,佛教从原产地印度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土,以梵文为主的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译为汉语,形成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语言接触。这些汉译佛经不仅是语言接触最为直接和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而且也记录了大量的中古汉语新兴语言现象,在汉语史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价值。然而,汉译佛经文献性质比较特殊。汉译佛经作为语言接触的直接产物,由于以梵文为代表的原典语言和译者母语与汉语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加上译者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出于对原典的尊崇等多方面原因,汉译佛经文献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混杂着外来的、非汉语的成分。针对佛经文献语言的特殊性质,将外来成分剥离出来,就需要采用梵汉对勘的方法,即将汉译本佛经文献与梵文原典进行逐词逐句的平行对比分析。该课题以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佛所行赞》中的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借助梵汉对勘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汉译《佛所行赞》的新词和新义中,哪些是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哪些是汉语词汇自身发展的产物,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新词新义在音节形式、构词类型和形成途径等方面的异同,呈现汉译佛经词汇的特点,从而更深入地挖掘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余蓝副教授“北京高校南亚国家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路径研究”:“南亚师资班”作为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接受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奖学金项目,提供了研究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域内培养模式的特殊对象和研究场域,对培养国际汉语人才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意义。该课题依据国际汉语教师素质与标准研究、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及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等理论,对目前在京高校“南亚师资班”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评估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预期目标:一是通过探讨域内培养的需求、特征、教学方法与效果、教育管理与培养过程等问题,为承担该项目的北京高校及其他省市的高校提供教学与管理经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二是为培养南亚国家的本土化汉语教师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丰富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区域化和国别化研究;三是通过科学监测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价,为教育决策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和学校改进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建立多方参与的联系协调与共同治理机制,通过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和教育质量,为“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中国与南亚各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供示范性例证。
高金萍教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研究”:2000年以后,国内出现对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的研究,当前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部门及社会舆情研究机构对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的追踪分析;二是学术界对于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重大政治事件报道话语的分析研究。该项目以第一类研究为基础,使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多模态话语理论出发,分析研究2017-2019年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的复杂特征。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客观呈现事实的同时积极建构着中国国家形象。本研究拟从话题设置、主题表达、话语风格等方面提出中国外宣话语表达的策略方法,为中国媒体从更加广阔角度讲述中国,为中国政府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