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教社科〔2020〕4号)正式公布。我校5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青年奖1项,获奖总数和获奖层次均超过往届。
北京语言大学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清单
序号 |
申报成果名称 |
成果类型 |
单位 |
第一作者 |
等级 |
1 |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与模拟研究 |
著作 |
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王建勤 |
二等奖 |
2 |
基于语料库的外国人汉语句式习得研究 |
著作 |
汉语国际教育 研究院 |
张宝林 |
二等奖 |
3 |
虚拟词语空间理论与汉语知识表达研究 |
著作 |
汉语国际教育 研究院 |
郑艳群 |
二等奖 |
4 |
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的 对比研究 |
著作 |
语言学系 |
熊仲儒 |
三等奖 |
5 |
启蒙旗帜下的反启蒙行动——《狂人日记》叙述 形式中显现的意图谬误 |
论文 |
人文社会科学 学部 |
于小植 |
青年 成果奖 |
王建勤教授的著作《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与模拟研究》是国内外第一份系统考察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的实验研究。本研究采取行为实验、范畴感知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与计算机认知模拟等多种研究范式探讨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感知和产出的机制、模拟声调范畴建立的过程,证实了知觉训练能切实有效提高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效率。本研究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为汉语声调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张宝林教授的著作《基于语料库的外国人汉语句式习得研究》依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人汉语句式习得情况进行表现分析,偏误与正确现象并重,并与母语者的同类语言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比较全面、细致、深入,结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语句式习得研究的目标、理论追求与研究水平,在目前的汉语句式习得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郑艳群教授的著作《虚拟词语空间理论与汉语知识表达研究》提出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建汉语知识仿真系统的设想,阐述了虚拟词语空间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描述了虚拟词语空间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全书在方法论上归纳和演绎交相呼应,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互显优势,在理论探讨和技术可行性分析上提出研究构想并做了实践探讨,体现了这项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熊仲儒教授的著作《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的对比研究》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论元结构的对比研究”的最终成果,并入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本书根据新戴维森事件语义学和生成语法理论,全面阐述了与论元结构相关的一些核心概念,提出了新的论元结构理论体系和具体分析框架,并具体地分析了英汉致使句的论元结构。
于小植教授的论文《启蒙旗帜下的反启蒙行动——<狂人日记>叙述形式中显现的意图谬误》解决了以往研究没有解决或没有关注的一些问题。第一,深入分析了“狂人”作为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得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第二,把《狂人日记》概括为“抒情思辨日记体”,是对《狂人日记》文体形式的创新性概况。第三,对《狂人日记》“小序”和“日记”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澄清和重新界定。本论文提供了一个考察鲁迅对启蒙的认识和态度的新切入点,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研究“五四”革命者与启蒙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并进而重新思考了文学在启蒙中的位置和功用,具有一定的开创精神。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卓越成绩,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奖始设于1995年,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最终评选出获奖成果1539项(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241项,含一等奖152项、二等奖783项、三等奖30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7项,含一等奖10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20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