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坚守初心 展望未来 | “小联合国”中文周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日期:2022-04-29  作者:国际教育管理处 点击量:

4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2022年春季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发布会和“寻脉之旅 守中文教育初心”系列访谈在教一楼209报告厅先后举行。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主办,吸引了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现场气氛热烈,为“小联合国”中文周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北京语言大学2022年春季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发布会

4月26日下午2:30,发布会隆重举行。会议发布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人才实习实践基地等三个方面的8个项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启动了项目发布会并做大会致辞。项目合作方代表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校长兼孔子学院院长穆罕穆·贾法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奥坎大学副校长古纳尔·古尔索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秘书长魏聪和学生代表杰森做大会发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处长、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丽霞,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副书记、预科教育学院院长别红樱和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品牌推广部常务副主任、中国报道网新闻中心副主任杨秀珍等北京语言大学的师生代表和项目合作方的负责人共计一千多人现场或线上参加会议。发布会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副处长黄潇潇主持。

刘利校长在致辞中说,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语言产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他强调,面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一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推动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北京语言大学将推动中文和外语的融合、人文学科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以及发展国别与区域专业,形成语言+智能跨学科专业特色的建设路径等措施,培育各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人才;二要深化中文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硕博连续培养的模式、建立校内外和海内外选课机制、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加强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与资源供给;三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评估体系建设。建设一体两翼的国际中文教育评估机制,以校级督导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支撑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评估平台,为教育质量评估提供平台支持与数据支撑。

穆罕穆德·贾法尔(Muhammad Jaffar)校长说,他是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校长也是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院长,习近平总书记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颁给他的学校,以表彰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伊斯兰堡孔院多年来在中文教学以及中巴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他诚挚希望伊斯兰堡孔院能够继续为深化中巴两国友谊做贡献,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石,并祝愿北京语言大学成为学术上之集大成者,在专业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

古纳尔·古尔索伊副校长首先代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奥坎大学表示,很荣幸能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他说,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正是因为有了孔子学院,才能通过语言项目和文化活动建立起文化间的联结和沟通交流的桥梁。他表示,坚信中国和土耳其两国人民将通过此类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他对第十三个“联合国中文日”和北京语言大学六十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

魏聪副主任在讲话中说,络病研究与创新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医发展史上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研发国家专利新药13个,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6项。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她们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从学术、产品、服务三方面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期待通过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建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既熟悉东西方文化,又具备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国际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贡献,更好的服务全人类的健康需求。

学生代表杰森是汉语学院大二的学生,来自哥斯达黎加。他分享了学习汉语的故事,讲述了从家庭影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到老师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文遇到的许多困难。他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意味着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祖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文感兴趣。他表示,将努力提高汉语水平,希望将来可以作为连接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的桥梁,分享两国的语言和文化。

黄潇潇副处长介绍,《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包含“新汉学计划”博士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常规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一带一路”本土中文教师提升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外国翻译硕士培养”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专项线上研修项目和北京书院等6个重点项目6个子项目,致力于培养多个层面的中文国际优秀人才。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是学校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成果凝结,围绕“行识中国”“行读中国”“行思中国”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讲授、考察调研和成果展示”等丰富的教学内容,现阶段已建成遍布全国、覆盖多领域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在绍兴、延安、歙县等50多个城镇,文旅部、商务部、外交部等20多个政府部门,中关村科技园、华为、西飞等50多家企业,建立了120多个实践教学点,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基地网。

发布会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网、环球时报、中国报道、中国日报、腾讯网和凤凰网等媒体的支持和关注,取得了圆满成功。

“寻脉之旅 守中文教育初心”系列访谈

4月26日下午4:30,“寻脉之旅 守中文教育初心”系列访谈隆重举行。此次系列访谈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老一辈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与年轻教师代表,分为“选择”“初心”“传承”“筑梦”四个篇章,共同梳理了北语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脉络,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陈丽霞出席,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师生一千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王靓老师主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知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实时在线直播。

在“选择”篇章,胡书经教授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在老挝既扛枪又执教的光荣岁月。在整个任教过程中一直遭受着炮弹的袭击和轰炸,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住的是无墙壁无窗户的宿舍,教室是用草棚搭的。通过胡教授的讲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汉教人肩上的汉教使命和心中的家国豪情,一如当年胡教授在日记本扉页上所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初心”篇章,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教授和鲁健骥教授结合自己五十余载执教生涯为我们描述了汉教事业热忱的初心。刘珣老师围绕总理指示、上一代教师的示范、第一次出国体验和《实用汉语课本》与《HSK考试第一份试卷》的研制等,讲述了他对初心的理解。鲁教授从科学的教学理念、有对外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成系统的教材、广泛影响力的师资等七个标志以及学术传承的角度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传承”篇章,李延祜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北语校名题写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李教授当年的不负众望,为北语历史书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常敬宇教授一家三口两代人都从事汉教事业,自己多次被派往艰苦地区执教,常教授妻子更是为了汉教事业长眠于异国,可谓一家汉语人,一世汉语情。作为一种传承,在现场我们和李教授的学生埃及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乌麦伊麦进行了连线,让大家感受了令人动容、历久弥新的师生情。“巴基斯坦汉语之母”米斯巴称常敬宇教授是自己的父亲、家人,让我们感受了十步芳草,桃李天下的含义,也看到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传承。

在“筑梦”篇章,各位北语青年教师代表表达了对汉教事业的热爱。杜京喆老师回顾了在智利公派期间接待习近平主席的高光时刻;郭九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的敬意和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李华老师讲述了自己与北语国际中文教育一路走来的故事;申俊丽老师谈到了疫情爆发期间,是祖国和学校给予的温暖让远在他乡的自己能安心工作;纵璨老师分享了在巴西执教期间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年青一代教师将继承前辈们吃苦钻研、拼搏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刘利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前辈们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北语青年教师热爱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倍感欣慰。他指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航人,具有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要在挑战和困难中积极谋划,通过创新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多层次课程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涵、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发展机制等举措,构建适应新时代、新需要的新“北语模式”,体现了我校汉教事业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北京语言大学愿与国内外各国朋友和社会各界一道,守中文教育初心,共同建设、共谋发展,为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平台,做出北语应有的贡献。

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语人将守护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初心,继续创新奋斗。“寻脉之旅 守中文教育初心”系列采访活动在留学生快闪歌曲《瀚宇之花盛开》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