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中法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7-04  新闻来源: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 林迎娟 田鑫 

6月28日,中法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北京语言大学和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共同主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承办。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校长让-马克·奥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主持论坛,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丽霞、副主任田鑫以及中法语言、文化、教育等领域专家学者和中外师生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论坛。

图片1:北京语言大学主会场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致辞中指出,铺好语言交流之路,创新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模式,助力架设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桥,培养更多中外人文交流的建设者与友好使者,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与时代担当。依托中法教育合作交流优势以及法国中文国际班、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国际研讨会等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项目,北京语言大学在推动中法人文交流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他就大学如何更好发挥在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中法人文交流中的引领作用,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发挥大学的育人功能,为中法人文交流培养更多通识型与精英型人才,进一步深化校际间合作与高校联盟间的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加强高校间优势学科与专业的联通与合作,构建多校园融通培养等模式为特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拓展中法语言互通与文化互解,在观念和方法上进行路径创新,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语言学习模式与课程,研发更加符合年龄和学习特点与需求的新型教材与教学资源等,以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优质语言文化资源的共享,扩大丰富文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 三是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资源与平台优势,推进中法人文交流的成果共享共建,拓宽中法科研合作平台,产出学术专著、政策咨询、社会评论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中法两个文明大国之间政策沟通协调、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2:刘利校长

拉罗谢尔大学校长让-马克·奥杰在致辞中说提到,语言的学习在两所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也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本次论坛所安排的议题和题目都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当今语言文化领域的前沿性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我们谈论的语言政策、文化互鉴、现代技术和教育创新议题在当下都是十分重要的,恰逢其时。这将是拉罗谢尔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甚至是中法两国之间的一个标志性合作项目,未来我们也会积极探索深化合作基础,将校际合作拓展到科研、创新等领域。

图片3:让-马克·奥杰校长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在致辞中提到,中法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法国是最早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的国家之一,中文教学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语合中心与法国相关机构开展了多项合作,共同为语言教育双边交流、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平台。她在致辞中表示,未来语合中心愿为法国及世界各国中文教育提供更多支持。

图4:静炜副主任

嘉宾致辞后,进入论坛各议题发言环节,参加论坛的中外专家围绕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现代技术与教育创新三项议题,进行专题发言,依次分享了自己对中法语言文化交流的前沿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从四方面详细阐释了汉语“大语法”所涵盖的语言观:一是变在观,英语里面to be还是not to be,这是首要问题;汉语里“有”还是“无”,这是首要问题。在思维模式上,前者重视静态的“存在”“恒在”,在恒在中把握语言的真谛,后者重视动态的“存现”“变在”,在变在中把握语言的真谛;二是包含观,拿名词和动词这一对范畴来说,英语里面noun和verb是分立关系,概念上“物”和“事”分立,空间和时间对立;汉语名词和动词是包含关系,名词包含动词,概念上“物”包含“事”,时空一体,这代表两种不同的范畴观。欧洲是“甲乙分立”为常态,中国是“甲乙包含”为常态。三是对言观,英语等欧洲语言,主要靠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也就是“主谓结构”来完形明义,汉语主要靠“对言格式”,我把它叫dui-speech format来完形明义。这分别代表两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演绎思维和类比思维。四是投射观,立足英语等欧洲语言的主流语言理论认为,语音、语法、语义是三个独立的模块,以语法模块为核心,立足汉语的语言理论是,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互相割裂的,三者之间的联系不是靠横向间的“交界面”,而是靠“音义象似”的竖向投射对应关系。

图片5:发言人 沈家煊研究员

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荣誉研究员阿兰·贝罗贝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多语制》,围绕多语主义主题进行专题分享,在对全世界语言分类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他对中国多语种使用现状的研究与思考。他提到欧洲和中国都是多语言的大陆,法国本身就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在法国有82种不同的语言,根据法国官方的统计,目前在整个法国本土以及海外省的领地有超过50多种语言正在使用;中国官方有大概认定了6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于藏语、缅甸语族,还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像苗语、瑶语,从这个数量等级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欧洲的语言分类大致是对等的。

图片6:发言人 阿兰·贝罗贝教授

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国际处主任斯蒂芬·艾马尔工程师的发言题目为《欧洲多语制:欧洲政策》,通过政策解析与案例介绍,阐释了欧洲多语制的全景。在发言中,他论及欧洲也不断地在推广多语制,希望能够通过多语的推广,能够实现和谐、统一。欧盟对于多语言是非常重视的,所有欧盟的文件都必须是多语种的,得保证欧盟所认证的官方语言都有相应版本。在欧盟有24种官方语言,所有的文件都必须要有24份版本,这带来了很多翻译的工作。从2018年开始,欧盟开始讨论语言之间的平等问题,这个议题探讨动因主要是致力于保护这些濒危语言,为保持语言的多样性。

图片7:发言人 斯蒂芬·艾马尔工程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以《跨文化沟通中的政策语言误读问题》为题进行发言,指出中法之间在思想文化交流方面,语言有时候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借助语言,思想文化交流涉及中法各领域的专家,包括哲学、法律、伦理学、社会学、政治等等,我们需借助双方非常优秀的翻译家进行交流。但是交流到一段时期之后,我们发现借由语言的沟通,借由语言的桥梁作用,最终达成认识上相互接纳的实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沟通。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发现现有语言的沟通,它往往可能又会成为一个障碍,因为上升到一个概念的时候,往往发现语言本身可能是贫乏的,它需要借助更多对对方的、对彼此的文化、历史的认同,或者说认识,你才能够实现预期的交流和沟通效果。

图片8:发言人 崔洪建研究员

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铃木绘理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欧洲的语言教育政策和多语种、多文化视角》,发言中提到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发布之时,多语制和多文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这一个政策推广将能拉近欧洲成员国之间的距离,多语种和多文化视角也更利于“欧框”推广。她阐述我们要对推广文化的多语制和国家使用的多语进行一个区分,也就是说多元性并不仅仅是由存在的语言来进行定义的,首先这是一个由社会行为进行定义的,这是一个通过跨国界的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产物,这是一个由不同的身份进行动态的定义。而多语种指多种语言存在,并没有强调语言之间相互的交流和互通。

图片9:发言人 铃木绘理副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教授指出,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今天的我们,应该“接着说”。中国哲思智慧的生成方式,就其最具典型意义者而言,是古典汉语的书写风格以及其中的思想呈现艺术,简称古典汉语呈现艺术。古典汉语呈现艺术特指中华文化经典所实际呈现出来的语言存在形态,而就其中的哲思智慧之语言呈现而言,可为典型者有三:其一是“命题丛生”的玄同语境;其二“组合抒写”的终极提问;其三是“形象喻说”的抽象内核。

图片10:发言人 韩经太教授

法国中医科学院委员会主席埃里克·马利埃教授,通过阴阳理论阐释中国和西方主流主张的二元论的区别,并提中国传统的辩证法让我们去理解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观点,不同也会带来融合、带来团结。他指出在这样的一个二分法概念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的思想,他同时也对我们对这个范畴的认识论有一个新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可以作为一个区分和划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种类、概念、命题等分类。在西方的思想之中,两方对立的这样一个存在,经常说明了从根本之上,双方是互不相融的,这与中国的思想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是不同的,比如说中国阴阳的理论,中国的思想经常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图片11:发言人 埃里克·马利埃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张朝意教授,做了题为《文明互鉴,和合共生——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整合思考》的专题发言,从四个方面谈了她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一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当代的重要价值,要关注语言、语言教育、多语人才的培养;二是文化交流的原则,即“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三是文化交流的实践,就是由表及里,要增加文化交流的深度、宽度和时效性;四是关于文化交流的一些路径和范式的思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媒体。

图片12:发言人 张朝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丽教授做了题目为《在线教学的新知识观和新课程形态》的专题发言,她提到我们看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只是传得快、时空灵活,它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引起了教育生产关系的根本性问题的变革。因而,做语言教学、文化交流及其他学科的交流时,要看到传统知识观和传统课程形态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还要探索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新知识观和新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13:发言人 陈丽教授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中国研究部王珏研究员,对她参与设计并实施的一个中文慕课平台进行了系统阐释,包括设计理念、关键设计问题(教学单位、互动、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及反馈互动等内容。

图片14:发言人 王珏研究员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院长曹文研究员,围绕“汉语语调教学的框架与内容”进行专题分享,在回顾汉语语调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声调先行语调随从、重视变调不忘记连调、语调教学中注意特殊词等相关内容。

图片15:发言人 曹文研究员

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莫妮卡·马斯佩里副教授和特里西娅·比亚吉奥蒂工程师,则对IDEFI语言培训创新项目的设计背景、运行机制、教学成效等进行了专题汇报,系统介绍了两个机制——韵律学和口语产出(THEMPPO)、语言评估系统(SELF)的构成要素及在促进语言培训上的积极作用。

图片16:发言人 莫妮卡·马斯佩里副教授

图片17:发言人 特里西娅·比亚吉奥蒂工程师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姜丽萍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汉语拼音资源库建设的语音教学模式创新》专题报告,从汉语拼音资源库的构建、资源库的应用、语音教学模式构建思考三方面进行发言分享。她提到汉语拼音资源库设计路径是资源库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设计、推广。资源库的建设需在课程设计上系统化,在内容上模块化,实现具有查询、前测、学习、练习、后测、评估和推送等一体化功能。

图片18:发言人 姜丽萍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做了论坛总结,并提到北京语言大学希望以此次论坛为起点与契机,与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和投身于中法语言文化交流的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在以下五方面共同推进中法人文交流:一是推进中法语言文化论坛会议机制常态化、机制化;二是开拓人才培养合作新路径;三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四是推进欧洲中文教师中心合作建设;五是合作开发本土化中文教材与教学资源。

图19:张宝钧副校长

本次论坛以“语言互通 文明互鉴”为主题,是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与法国高校合作的首个论坛,也是北京语言大学与拉罗谢尔大学深入开展学术合作的积极探索,拓展新时期中法两国在语言文化领域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的新实践,旨在为中法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中法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业态搭建对话与交流平台,促进中法两国语言教育、人文交流的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