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北京市财政局发布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学校4项教学成果获得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为历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最好成绩。其中,刘利教授等申报的“以知华友华为引领的国际中文教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穆杨教授等申报的“知中国、爱中国、讲中国——以国际传播为目标的外语人才培养实践”获一等奖;郭鹏教授等申报的“来华留学国情文化教育的‘北语模式’”、钱婉约教授等申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文化融通人才培养机制”获二等奖。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2021年共评出特等奖30项、一等奖227项、三等奖340项。学校高度重视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2020年起便启动重点教育教学成果培育计划,遴选重点成果立项培育,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组织专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督促相关项目聚焦重点领域,选取重要视角开展自下而上的总结凝练,同时在校内开展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为申报北京市级、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做全方位准备。本次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肯定。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获奖成果,加强获奖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简介:
1.以知华友华为引领的国际中文教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本成果介绍了北语自2013年起对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的“五个重构”,包括重构专业体系,增设4个新专业和23个新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建设140多门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重构教材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重构实践体系,创新实践教育新模式,建成遍布全国、覆盖多领域的“理解中国”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基地;重构管理体系等。北语通过“三阶四通”创新机制,对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立体化改革,建立了以短期强化、高级研修、学历教育为主体,纵向进阶的“三阶”培养模式和以专业接通、课程融通、师资打通、管理汇通为举措,横向贯通的“四通”培养机制。充分展示了该成果在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知华友华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确立标准,建立一流人才培养规范;打造模式,构建立体多维的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熔铸金课,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有力呈现了北语在培养知华友华高层次人才上,为中国发展和中外文明互鉴做出的积极贡献。
2.知中国、爱中国、讲中国——以国际传播为目标的外语人才培养实践
新时期高等学校外语人才培养面临从“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大转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成为外语专业的新使命。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自2009年起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开设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引领学生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至今已进行百余讲。以此为起点,外国语学部14个语种20个专业共同努力,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教研共同体建设等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为目标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知中国、爱中国、讲中国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显著成果。
3.来华留学国情文化教育的“北语模式”
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专修班教材中已列入国情教育类课文。1975年,教育部批复同意北语将中国概况课程明确为必修课。改革开放后,北语率先构建起覆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各层次的国情文化教育体系。近十年,坚持落实全面育人宗旨,讲好中国故事,以教材和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本成果以中国概况必修课为主干,以各类国情文化选修课为拓展,以国情文化元素融入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为辐射,以社会实践为深化,以开发线上+线下融合型智慧教学资源为创新,以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认同感为目标,构建起较为合理完善的国情文化育人体系,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4.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文化融通人才培养机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文化融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成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立足“三全育人”,扎根中国语言文学文化传承,聚焦国际文化融通,以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旨在培养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之人文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文学传承者;培养能够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展开积极文明对话的文化沟通者;培养能够以传统文化为资源、以天下为己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文明推动者。本成果已培养文史哲素养与国情意识兼备、掌握多种语言、拥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大局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数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