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5日,我校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在“20+20”合作项目框架下,共同举办中埃文化年系列活动,包括全国高校汉语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中埃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展、中埃咖啡文化节、中埃高级翻译论坛四场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部、文化部,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高教科研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埃及驻华大使馆,以及郭沫若纪念馆等中外机构的支持。
中埃高级翻译论坛
12月15日,中埃高级翻译论坛在我校逸夫报告厅举行,曹志耘副校长、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马木杜哈校长、埃及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侯赛因、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蒋好书处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东学院院长罗林、中国文化译言网秘书长徐宝锋,以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代表团和全国兄弟院校师生代表参加了论坛。

埃及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侯赛因致辞

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蒋好书处长致辞
曹志耘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我校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早在2010年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全球首家空中孔子课堂、非洲首家中外联合汉学研究中心、全国首家“中埃学院”代表着我校在中阿、中非高教合作领域的最新前沿成果。

曹志耘副校长致开幕辞
曹志耘副校长强调,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并承担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秘书处工作。2016年我校在阿拉伯研究中心基础上,建立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研究的全覆盖,在国内该领域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别和区域研究建立在高水平的外语基础之上,翻译是语言基本技能之一,是提升语言水平增强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本次高级翻译论坛的举办,对加强中埃文化交流,提升国内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木杜哈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埃合作迎来了新契机,苏伊士运河大学与北语在高教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为全面深化中埃互利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希望今后能与北语继续发掘合作潜力,丰富合作形式,巩固合作成果,将以智库建设、人文交流、学科发展为抓手的“北语模式”深入推进下去,更好地服务中埃合作大局。

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马木杜哈致辞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文化译言网为中阿典籍互译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人民网阿拉伯语版外籍专家法伊萨三位专家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全国高校汉语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
12月15日,全国高校汉语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颁奖仪式在我校逸夫报告厅举行,我校曹志耘副校长、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马木杜哈校长、埃及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侯赛因出席仪式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全国高校汉语阿拉伯语文学翻译大赛由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和中国文化译言网负责组织,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分会和全国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的28所院校的近百名选手参加比赛。
经过初赛、决赛的激烈角逐,赛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我校中东学院阿拉伯语系2013级蒋婧同学荣获一等奖、2016级研究生王雨婷同学荣获二等奖、2015级研究生吕春阳荣获三等奖。

一等奖颁奖
中埃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展
12月14日,由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郭沫若纪念馆、苏伊士运河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埃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展在郭沫若纪念馆开展。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马木杜哈,埃及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侯赛因,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东学院院长罗林,郭沫若纪念馆馆长赵笑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马木杜哈参观艺术展
本次艺术展展出了中埃20余位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包括阿拉伯语书法、阿拉伯绘画、雕塑作品,开幕式当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风筝制作。本次艺术展时间为12月14日至20日。
中埃咖啡文化节
12月15日,由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行走的咖啡地图承办的中埃咖啡文化节在我校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咖啡文化节包括主题讲座——咖啡史中的阿拉伯、咖啡制作拉花表演、精品咖啡品鉴等系列活动。
咖啡文化节将作为本次中埃文化年系列活动的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增强系列活动的参与性,通过咖啡品鉴互动,激发了同学们对埃及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为中埃民间交往打开了一扇窗口。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