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喜获两项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2016-12-06  新闻来源:科研处 

   近日,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于2016年启动,评奖范围限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经过系统初评、学科评选小组评选、评奖委员会审定、向社会公示等程序,共有20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6项,二等奖162项。我校陈默副教授的学术专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浮现过程》和刘晓海副研究员的《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喜获二等奖。

   陈默副教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浮现过程》于2014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浮现主义观,着眼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介语系统,采用行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将不同层面的语言学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了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机制,以解决外国人学汉语的“洋腔洋调”问题。该研究以鲜活的语言实际为出发点,又以鲜活的语言实际为目的地,把语言规律的探求跟语言教学的应用结合起来,走出了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一条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研究以前沿的复杂性科学理论作为基础,从研究理念上为解决汉语声调学习难题准备了有利条件。所提出的新结论对揭示人脑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其采用语音实验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动态的生长型树形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以实现模拟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浮现的动态过程。该模型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动态过程的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还着眼于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汉语声调教学策略的学习效应可视化,真正做到了理论基础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刘晓海副研究员的《北京方言民俗图典》作为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丛书之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融合北京话与北京民俗文化,通过方言词条(加注国际音标)、民俗事项和实景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首都地区的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饰穿戴、饮食起居、农工百艺、人生仪礼、岁时节令、游戏娱乐、宗教信仰等九个方面的方言民俗面貌,通俗易懂地诠释了“方言文化”这一研究范畴。该书挖掘、保存、整理、展现了现代北京方言及其所承载的地方民风民俗,是方言研究与民俗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对弘扬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北京的历史文脉和古都文化,讲好北京故事,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等,具有特殊意义。今后,北京方言文化研究将进一步与信息科技、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新技术、新产业相结合,进而助力首都北京兼顾继承与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充分发挥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1987年成立以来,经过连续十四届的评选工作,已成为首都社科界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品牌奖项,其鲜明导向和激励功能,有力地推动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