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举办了主题为“阿拉伯语:巴勒斯坦人民的革命语言”世界阿拉伯语日线上纪念活动,中心特邀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长、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法里兹·马哈达维(Feriz Mahdawi)博士为我校中东学院阿拉伯语系全体教师做了主题演讲。
纪念活动由阿拉伯语系青年教师、2022年巴勒斯坦总统学术外交奖获得者白野博士主持,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中东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陆映波教授代表中东学院阿拉伯语系全体教师致欢迎词,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中东学院院长、2022年巴勒斯坦总统学术外交奖获得者罗林教授向法里兹·马哈达维大使介绍了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特别是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活动期间的会议工作语言是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专业博士生马浩维为大家朗诵了巴勒斯坦著名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歌《我来自那里》,来自苏丹的留学生莱雅尼朗诵了阿拉伯语散文,阿拉伯语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龚希用阿拉伯语为大家演唱了来自巴勒斯坦的歌曲《祖国》。
最后,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哈达维博士为阿拉伯语系师生做了专题讲座。马哈达维大使在讲座中指出,中阿双方相互需要,应加强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治国经验值得阿拉伯国家学习。谈及阿拉伯语的不同性质,大使介绍道,阿拉伯语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语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均有造诣,此外它更是一门革命语言,是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思想武器,通过巴勒斯坦文学,可以了解巴勒斯坦的革命思想和人民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语属于所有阿拉伯人,无论它的使用者来自何种宗教信仰,例如黎巴嫩著名歌唱家菲露兹,就是一位基督徒。最后,马哈达维大使向学习阿拉伯语的中国青年致以厚望,表示大家肩负着成为中阿友谊的桥梁的使命。
大使的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用流利的阿拉伯语与大使进行了友好的互动,大使表示感谢所有参会的师生,期待将来在线下与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本次活动是阿拉伯研究中心举办的首个“世界阿拉伯语日”专题纪念活动,旨在加深中阿民心相通,增进中阿民间友谊。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主要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现为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科摩罗、吉布提、索马里、摩洛哥等22个阿拉伯国家以及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4亿人。方言多为各国民间的日常口语,主要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8大方言,其中以埃及方言影响最大。1973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190号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文,从此,这一天也被定为世界阿拉伯语日,今年12月18日是第50个国际阿拉伯语日。



(责编:王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