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获得8项2016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2016-07-21  新闻来源:科研处 

2016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5项,中标1项,另有1项转为重点项目;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5项,中标6项。中标的项目中,6项属语言学学科,1项属中国文学学科,1项属教育学学科。

中标的重大项目为郑艳群教授的大数据视角下汉语课堂教学建模研究;重点项目2项,分别是:于小植教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徐朝东教授的明清民国三代北京地区方志中方音研究;一般项目2项,分别是:赵冬梅教授的新世纪北京书写的文学地理学:以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为考察对象,李胜梅教授的构式语法视角下的汉语比喻结构研究;青年项目3项,分别是:张润芝老师的远程汉语教师特质调查及汉语MOOC课程设计对策研究,梁慧婧老师的明两种北京音系韵书的校勘与整理,以及孙小晶老师的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研究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是北京市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因我校积极配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工作,承担规划项目数较多,项目管理认真、规范,按期结项率高,2015年度再次被评为优秀二级管理单位,课题申报限额增至35项,这为我校的科研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希望通过学校和我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再创佳绩。

项目简介:

郑艳群教授大数据视角下汉语课堂教学建模研究

该课题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的描写,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教学方法和学习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探讨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系统的模型。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教学评估,以及教学效率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于小植教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

该课题基于建设文化强国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汉语异域传播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我国的国家形象,发掘汉语异域传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历史性复兴与世界性影响的深刻意蕴,呼唤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树立更加自觉的理性精神。同时通过个案研究,该课题寻求突破依赖英语为主流媒介的国际交流平台,寻求建设以汉语传播为载体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可能路径方式,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并成为世界文化中富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一极,从而积极影响区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重新建构和共同发展。

创造一种普遍有效的汉语输出制度和中国文化传播途径是该课题研究的重点。①该课题将对汉语异域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理论反思。反思汉语自身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素,捕捉文化全球化发展动态,探寻汉语积极介入世界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为汉语成为传播全球文化的语言媒介寻找路径。②该课题将进一步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非政治化输出路径问题。我们认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尽力祛除政治化内涵,只有这样做,中国文化才能穿透民族国家壁垒,得到世界性认同。③通过实证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建立汉语言文化异域传播评价体系。④处理好“中西体用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实力”理论批判等历史与现实问题。

徐朝东教授明清民国三代北京地区方志中方音研究

方志记录的是特定时空内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中国历史方志现存种数为8577种,大约800种的方志,在“民俗”等大目下设立了“方言”、“语言”等小目。经调查,明清民国三代北京地区(含河北、天津、东北三省)方志方言资料有近50种(波多野太郎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收录20多种)。该课题利用历史方志中的语言资料,穷尽性地考察明清民国三代的语音现象,并与明清所存留的语音专书如韵书、韵图、字书、传教士编写的方言字典和双语词典等的研究成果与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调查成果等比较,总结近800年来北京地区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

赵冬梅教授新世纪北京书写的文学地理学:以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为考察对象

   该课题是以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三位不同代际、风格的作家的与北京相关且创作于新世纪之后的文学作品(小说及散文随笔等非虚构作品如北岛的城门开、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等)为研究对象,在对三位作家及其北京书写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共性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作为表现对象、文学背景或象征性空间的北京,在他们文学创作中的异同与意义;探讨构成他们“文学地图”另一维的其它国际大都市、小城或乡村等地理空间,于他们北京书写中的意义;探讨他们的北京书写,与“京味文学”“北京学”之间的关系与意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希望对文学地理学与空间理论的研究能有所促进,使前者在当代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研究中焕发活力,使后者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研究中能够更好的“本土化”。

李胜梅教授构式语法视角下的汉语比喻结构研究

比喻是汉语修辞学论述最多的辞格,但仅从辞格角度难以全面认识比喻的本质特点。国内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突出表现在认知视角下的分析。该课题立足语言学,尝试将影响大解释力强的构式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比喻研究。

该课题以句子形式的比喻构式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合成词形式、短语形式和篇章形式的比喻构式,从解析比喻的修辞结构成分入手,探讨比喻的修辞结构成分、句法成分、语义成分与构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尽可能系统探讨汉语比喻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特点。

该课题可丰富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事实的观察和解释,也将有助于汉语修辞学的深化和创新。有关成果还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评论等。

张润芝老师远程汉语教师特质调查及汉语MOOC课程设计对策研究

近年来,MOOC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崛起为远程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新视域。作为MOOC课程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远程汉语教师,其在视频授课、导学、辅导答疑中呈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教学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对师生关系处理技巧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该课题以远程汉语教师特质为切入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全面深入探索远程汉语教师在开展远程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特质构成,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远程汉语教师特质结构模型;然后结合国际汉语教学内容和MOOC课程的特征,提出国际汉语MOOC课程设计开发模型与对策,用于指导国际汉语MOOC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

梁慧婧老师明两种北京音系韵书的校勘与整理

该课题的重点是对反映十七世纪北京音系的两种韵书合并字学集韵》《音韵集成进行校勘与整理。这两种韵书在韵书史、语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于北京话音系的起源,上推到元代的大都话,大概是信而有征的。从元代到现代,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大约经过了六七个世纪,其中节点大概就是十七世纪了,所以十七世纪的北京音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校勘明音韵,在校勘整理的同时编制合韵》《集成中原音韵及现代北京音的单字音对照索引,使北京音系演变的诸多细节清晰的展现出来。

孙小晶老师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研究

该课题以18个双音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描写分析其词汇化过程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去探讨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问题;该课题从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深入思考与研究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语料丰富分析全面,有利于加深和拓展认知语义对于汉语语义历时发展的解释能力;课题从历时角度研究词语发展演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