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获得7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2016-07-21  新闻来源:科研处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申报44项,中标7项,平均立项率为16%,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14%)高2个百分点。

在此次中标的项目中,5项属语言学学科,1项属中国文学学科,1项属外国文学学科。中标重点项目1项,为荀恩东教授的“大数据背景下汉语语块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标一般项目6项,分别是:席加兵博士的“胡适英文散佚文献的考证、整理、翻译与研究”,关立丹教授的“琉球、冲绳题材日本历史小说研究”,管兴忠副教授的“艾克敦译中国传统戏曲手稿整理和研究”,王瑞烽副教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法习得的言语加工策略研究”,苏向丽副教授的“基于词汇类型学的CSL学习者空间量度范畴形容词的习得研究”,邱冰副教授的“语言接触视野下的中古汉语词汇音节形式选择机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去年组织召开了全校范围内的纵向项目申报动员会和预评审活动。在学校和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均有所提高。

   项目简介:

   1.荀恩东教授的“大数据背景下汉语语块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语块是语言习用性的重要体现,采用语言大数据,构建汉语语块资源,可以揭示语块在真实语言中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信息处理有着重要意义。该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1)建立形式可区分的、面向计算的汉语语块分类体系。(2)建立大规模汉语语块数据库。采用信息抽取方法,从多语体汉语大数据中提取各类语块。(3)语块数据库的应用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立分级汉语语块表;采用“大词库”思想,探索各类语块在词表库中的知识表征和使用方式,提高汉语句法分析的正确率和实用性。

   2.席加兵博士的“胡适英文散佚文献的考证、整理、翻译与研究”

已公开出版的《胡适英文文存》《胡适未刊英文遗稿》和《胡适全集》共收录了胡适英文论著259篇(部)。近年来,席加兵博士经过严格考证,先后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1911-1962年的英文报刊上,搜集到胡适生前发表过但迄今尚未结集出版的英文散佚论著156篇,另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档案馆、台北胡适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处搜集到胡适未刊英文手稿59篇(部),其中包括大量不为学界所知的重要论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将带来胡适研究的新发展。这一课题即是对这些新发现的胡适英文散佚论著的系统考证、搜集整理、全文翻译与初步研究。

   3.关立丹教授的“琉球、冲绳题材日本历史小说研究”

冲绳在14世纪末至1872年称为“琉球”,曾经是一个独立王朝,接受明朝、清朝的册封。虽然在日本本土和冲绳都有着相关的历史小说创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日的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琉球冲绳文学长期不受重视,对冲绳文学、文化的研究更是极其有限。该课题将会对相关研究领域首次进行系统研究,涉及琉球、冲绳的历史、文学、文化、语言、国际关系、贸易往来等各个领域,同时对琉球题材和冲绳题材的历史小说加以研究,不仅包括日本本土作家,也包括冲绳本地作家。课题采取比较的方法,将本土作家的历史意识与冲绳作家的历史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以及形成原因;同时, 也将对不同时期作家历史观的异同加以分析。

   4.管兴忠副教授的“艾克敦译中国传统戏曲手稿整理和研究”

管兴忠副教授的“艾克敦译中国传统戏曲手稿整理与研究”旨在整理出版新发现的上世纪30年代艾克敦(Acton)的38部京剧、昆曲译稿,并从翻译发生学角度考察其翻译过程与美学因素的传递,探索戏曲翻译之道,助力我国当前传统戏曲外译和文化输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突破戏曲翻译的瓶颈,使国外读者感受到中国的戏曲之美,具有不可限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艾克敦用了七年的时间来选取代表性剧目,尽量多方面展示中国戏曲魅力的全貌。所选戏曲皆为新译,是中国戏曲的地道精华。译文以无与伦比的精妙精确记录下中国戏曲对话的神韵,是戏曲翻译的标杆之作。

   5.王瑞烽副教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法习得的言语加工策略研究”

就已有的汉语语法结构习得研究来看,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研究,还很少有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学习者习得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虽然已有学者对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言语加工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这样的研究还非常少,并且囿于研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针对某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未对多种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进行对比研究,而且对于言语加工策略的纵向跟踪研究还是空白。该课题试图研究多种母语背景学习者对多个语法结构的言语加工策略,对不同母语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多种母语背景学习者言语加工策略的发展过程进行跟踪个案研究。这不仅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较大理论价值,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有积极作用。

   6.苏向丽副教授的“基于词汇类型学的CSL学习者空间量度范畴形容词的习得研究”

语言类型学和二语习得的互动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基于词汇类型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的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在理论上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习得的认识,在实践上可以促进二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空间量度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范畴,该课题将以空间量度范畴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词汇类型学视角研究不同语言中表达空间量度概念的普遍性和特异性的词化模式,跨语言分析量度形容词语义关联的共性与个性,探讨词化模式和语义关联的共性和个性如何影响CSL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该研究可以拓展词汇类型学理论的应用空间,为词汇习得和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7.邱冰副教授的“语言接触视野下的中古汉语词汇音节形式选择机制研究”

中古时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该时期又出现了汉语史上第一次与外部语言的大规模接触,已有研究表明中古汉语呈现出的明显的复音化加速过程与语言接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该课题以语言接触为视角,针对中古时期不同性质的文献,系统地考察中古汉语词汇的音节形式选择机制,厘清外部语言的影响,以更深入地研究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在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和补充现有的语言接触理论,同时也可以丰富现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成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