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值此贺信周年之际,2024年7月22日上午,以“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的美国汉学家大会(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主办。
美国汉学家大会是继首届中国-巴尔干汉学大会、北非地区汉学家大会、首届喜马拉雅中国论坛(南亚地区汉学家大会)、拉美汉学家大会之后,世界汉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议题的又一重要区域性汉学家大会,来自美国的17位著名汉学家与国内数10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研究员肖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美大处处长袁丽、汉学处处长张科,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郭鹏、海南国际学院总督学郁有学以及国家部委、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主持活动。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陆伯彬(Robert Ross),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系教授白霖(Lynn White),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Sue Tuohy),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员骆格德(Grant F. Rhode),麻省理工大学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化职业发展教授张仲思(Tristan Brow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王安国(Jeffrey Rieg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高棣民(Thomas B. Gold),瓦萨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席教授万百安(Bryan W.Van Norden),范德堡大学历史系亚洲研究副教授龙沛(Peter Lorge),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庄思博(John Osburg),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主任夏竹丽(Judith Shapiro),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教授南恺时(Keith N. Knapp),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历史学副教授宗小娜(Shana J. Brown),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国际法和比较法教授魏天熙(Timothy Webster),劳伦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范莉洁(Brigid Vance),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祁泰履(Terry Kleeman),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与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等来自国内数1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参会。
领导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在致辞中表示,美国汉学与中国学界共同构筑了中美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共同愿景。历代的美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凭借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胸襟,为汉学与中国学在新时代的转型开辟了崭新的学术格局。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互赋能,期待与会学者能够通过深入对话,更加立体、全面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基因,立足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渊源,共同探究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他希望通过此次大会的成功召开,能够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更加宽广的学术平台,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贡献文化的力量。作为美国学生来华求学的重要高校代表和世界汉学家的摇篮,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持续推动学校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续写新篇章、取得新进步,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为世界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
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青岛西海岸新区自古以来就流淌着开放的基因,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国际视野和开放姿态。美国汉学在全球汉学领域独树一帜,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知相亲贡献了文化力量。本次大会的召开为深化中美两国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期待与会学者能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汉学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研究员肖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继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而要将其付诸实践,则离不开各国汉学家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回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殷切期望汉学家们能够担当起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角色,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民间友谊与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未来将继续与世界汉学中心深度合作,打造高端学术对话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她期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有力促进世界汉学的发展,实现文化的繁荣,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美国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万百安(Bryan W.Van Norden)代表与会的美国汉学家发表讲话。他表示,非常荣幸能以美国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的身份,在大洋彼岸与众多美国主流汉学家齐聚一堂。他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阐明建设性知识分子的巨大力量和前景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学家们应当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成为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
中美学者主旨发言
主旨演讲环节,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陆伯彬(Robert Ross),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名誉教授白霖(Lynn White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独玉(Sue Tuohy)先后发言。
陆伯彬(Robert Ross)教授以“The US-China Competition in Asia”为题,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他认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基础性的大国矛盾。中国已不再是昔日的新兴大国,而是在东亚稳固地确立了其强国的地位,并正致力于调整地区秩序以增强自身的安全;而美国则扮演着维持现状的角色,对变革持抵制态度。他指出,中国的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国际经济地位也有所提升,而美国则面临多重挑战。中美两国政策趋势的背道而驰使得中国在东亚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中美关系正步入一个敏感且关键的权力过渡阶段,冲突升级的风险增加。管理这一过程需要双方展现克制和妥协的精神。对中国来说,应该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继续致力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并完成复兴的进程。
张西平教授论及中欧交流,将其分为晚明至清中期与晚清之后两大历史阶段。他用马克思的“世界史观”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视阈拓展至西方殖民之前,前期中国独立强盛,为世界提供文明滋养,后期中西渐趋对立,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与话语体系成为主导。他认为,晚明币制改革使白银成世界货币,推动中国融入近代经济,其变迁非西方裹挟,而是内生变化。同时,耶稣会士促进“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丰富了东西方知识体系。晚明至清中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中心,其文化亦深刻影响欧洲启蒙运动。他批判了欧美文化“自我成圣”论,倡导以文明互鉴视角审视中西发展,为全球史视域下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提供新视角。
白霖(Lynn White)教授以“The 1970s-80s Start of China’s Rise in Local Rural and Suburban Industries”为题,深入探讨了20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他表示,这一发展历程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为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基层自主性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在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高产稻种的广泛应用,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资本,为地方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基层干部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自主地推动了现代工厂的建立。尽管在改革过程中面临了一些阻碍,但他们仍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这种自下而上的工业化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与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发展模式对于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沈卫荣教授对汉学、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论基础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细致的梳理。他指出,当前这三者之间存在割裂,这是一种非理想的学术状态。因此,亟需倡导“世界中国学”,以整合传统的汉学、国学与区域研究,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古今文明。沈卫荣教授表示,“世界中国学”强调跨文明的交流,旨在推动全球文明之间的对话。尽管西方的汉学研究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北美的“区域研究”虽然广泛,但学科性相对模糊。同时,中国的传统国学也需要进行革新,以纳入多民族文明的研究。最后,沈卫荣教授强调,“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应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融合传统与现代,推进全球的学术交流,全面展现中国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广泛的现实关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苏独玉(Sue Tuohy)教授以“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ulture: Regional Music and Dance Dramas”为题,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化表演领域的新趋势——景观剧。她指出,景观剧作为地方音乐舞蹈戏剧的一种崭新形式,巧妙地将地方特色、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在实地演绎中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多彩风貌。通过音乐、舞蹈、叙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景观剧不仅成为了公众文化体验的新热点,更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她强调,景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迅速崛起,充分展现了地方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精髓,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表演艺术的发展。她总结了景观剧在中国文化表现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作为案例研究,景观剧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表演的重复模式与代表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她呼吁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维度,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主持主旨演讲上半场, 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王银泉主持主旨演讲下半场。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17位美国著名汉学家将与国内数10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将共同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与传播”“文学译研与传播”“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汉学史与汉学教育研究”“中国政治与经济”等主题,探讨汉学与汉学研究的交汇点,探讨学科教育的方法,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促全球汉学与中国学学术发展。
在这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中,世界汉学中心充分发挥了其在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强大号召力和聚合力,在专业前沿视阈之内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者吸引到一起,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倾听和对话中建构起更深广高端学术交流对话平台。世界汉学中心将持续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术发展供能,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追索。
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充斥着各种机会与挑战,汉学家大会则充分调度起了汉学家这一独特的智力资源,为中国的全球化思想体系贡献独特且丰富的智识力量,并努力使汉学成为中国话语能力建设、海外话语体系建设等各式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发展领域的源头活水。美国汉学研究作为世界汉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呈现与形象塑造,乃至世界范围学术体系的革新与建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届美国汉学家大会作为首次召集美国地区汉学家的区域性年度盛会,对凝聚和发展国际知华友华汉学家力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加深中美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双边友好合作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责编: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