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第四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魏晖,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再思考”。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汉语教育教研室郑家平副教授主持。
魏晖研究员是高等教育管理、人才政策和语言政策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曾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多项国家级规划的研制。他在国际中文教育、语言政策等领域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工程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次讲座中,魏晖老师就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提出及进展、四大重要问题和可持续化发展思路进行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讲述。魏老师指出,工程化是实现国际中文教育转型的一种关键路径选择,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工程化建设需要明晰四个重要问题,即:其根本任务是提质增效,其根本目的是增强服务能力,其重要原则是坚持系统观念,其关键方法是集成创新。魏老师用“十化”精准地概括了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内核:目标多样化、培养系统化、课程模块化、过程规范化、服务智能化、环境场景化、教师本土化、理论先进化、方案最优化、优势集成化。国际中文教育当下最大的特征就是转型,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选择与实施工程化。
魏晖老师进一步强调,实施工程化的关键在于集成创新,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在战略集成方面,魏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交往文化理论、“三化”联动模式(工程化、市场化、在地化)和“中文及文明互鉴学”构建蓝图。在师生交流环节,魏晖老师结合自身从工程管理学到语言学的“转型”经历,生动阐述了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当下需要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步培养。
魏晖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相结合,引导同学们跳出小圈子,以工程化的思维,从多学科角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运用集成创新的理念来思考、学习和工作。同学们在讲座中不仅随着魏晖老师一同领略了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发展历程,也一同探索了学科未来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本次讲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全新认知之路。经过本次讲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性探索之路。
拔尖基地班学员讲座心得
王家豪同学:
上了魏书记的这一节课后,我觉得收获颇丰。尤其是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和领域,国际中文教育的工程化。在我看来,工程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通过工程化,我们可以从工科系统的视角去看待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进而推动其更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地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魏书记建议开设中文——文化互鉴这个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在当今各国不断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愈发重要,而其重要性的背后,是各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程度的不断加强。开设这门学科后,也更有助于包括汉语在内的各国语言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力量。
刘梓南同学:
本次讲座让我惊叹于工程化思维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新视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的重要路径——工程化建设。工程化思维能够让我们跳出传统聚焦于“三教”问题的圈子,用整体、发展与联系的眼光重新看待我们的学科体系,发现更多价值与需求。魏老师将工程学战略集成理念用于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业、事业、产业一体发展,推动建设中文及文明互鉴学一级学科,而此构想基于语言文化交流本质与国家需求。魏老师提出的这些创新点让我认识到工程化思维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及跨学科融合对于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我想我们不仅需要扎实基础,更要广泛阅读、多学科拓展,方能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的守正创新。
国际中文教育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工程化理念的提出和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存在的质量、观念、服务效能等问题,推动其自身的高质量及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魏晖书记倡导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和工程思维,不断集成创新,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使其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责编: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