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张西平教授将卜弥格拉回历史

发布时间:2012-12-04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1128下午在人文学院教四楼320会议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先生为在场学生作了题为《中国文化早期在欧洲的传播——论波兰汉学家卜弥格的学术贡献》的讲座,内容新颖,十分精彩。

说到早期的传教士、汉学家,一般提到较多的是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的耶稣会士,但很少有人注意来自波兰的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他也正是张教授本次讲座的主人公。而对卜弥格的研究,张教授也是领军人物。

西方汉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身为耶稣会士的卜氏的研究成果属于第二阶段。张教授对卜氏的相关介绍分为四部分。

一、卜弥格与中国南明王朝。卜氏身为一个波兰人,本着对传教的激情来到中国,却逢上了南明王朝。令人不解的是,事不关己,他本可以高高挂起,不理这已薄西山的所谓“王朝”,可他后来奉永历皇帝之命回罗马教廷搬兵,现在看来,这是十分荒唐的事,最后死于复命的路上。这难道就是信仰的力量?张教授同时也展示了以往从未公布的几部文献,如永历皇帝朱由榔的祈祷书。这些对研究历史上“低调”的南明王朝及永历皇帝的信仰问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二、卜弥格与中国地理的西传。卜弥格在西方早期汉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是最早绘制中国地图的人。他绘制的地图册接续了西方关于中国的地理记忆,在西方中国地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卜弥格与中国植物的西传,尤其是关于海南岛的植物描述。

四、卜弥格与中医药的西传,使西方认识到中医的针灸学、经脉理学、药剂学。

卜弥格的研究是承上启下的,他身为传教士汉学时代的学者,同时也开启了专业汉学的新时代。张教授认为,本着单纯的传教目的前往世界各地的传教士,都是可歌可敬的。他们忍受远离家乡的无助、孤单,只为让上帝的恩泽普及四方。当然,支撑他们的可能还有另一种情感,如卜氏所说:“这整个中国土地是多么美好”。

张教授的讲座是人文学术前沿讲座的第二十六讲,他将一个本已遭历史遗弃却又成就不可磨灭的汉学家卜弥格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他拉回了历史马车中。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