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在主楼917教室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主题是上古汉语长短六元音系统。郑张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对汉语上古音和中古音颇有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系统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成为上古音构拟八大家之一。其专著《上古音系纲要》被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上古音系》在国内出版后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
对于上古汉语主元音的构拟,高本汉是14个,董同龢20个,都过于繁复。直到王力先生后,才使用介音来解释中古“等”的差别,使上古元音数目减少,为从系统上考虑上古元音分布奠定了基础。郑张尚芳先生将上古元音定为六个,这样的元音系统在其他语言中也是很常见的,如壮语、黎语、独龙语、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这六个元音,各自还有长短对立。讲座中郑张先生引入了语音学上锐音、钝音以及韵律学上的理论来解释了这些韵类在中古及其以后的演化。在此,他特意强调了韵部与韵类的区别,不能把从韵脚归纳出的韵部与音系中的韵类混同起来。在介绍了上古元音系统框架后,郑张先生深入浅出地选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分析,将深奥的上古音问题阐释得非常清楚,如“因”与“烟”、“寅”与“演”、“久”“鸠”“车”“胭脂”等字的古音。其后,郑张先生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上古韵类中各类字的元音构拟。之后,他以“脸”“蓝”“禀”等字的谐声系统以及一些方言中的明天称为“亮天”、巷子称为“弄堂”、“尾”读作yi等许多例子,为大家讲解了收舌收唇各部元音的分布没有限制。他还举“你、我、他”三字为例,强调了语言学研究中历史层次的重要性。最后,郑张先生引入标记理论,认为三等韵和平声属于无标记的,而一、二、四等韵和仄声则是有标记的。
可见,古音研究既要注重传统文献的梳理,也要需要前沿理论指导,来解决汉语语音史中的具体问题。一个科学的构拟音系,必定能从其中最基本的理论来解释文献上的各种现象。
郑张先生的这次讲座给大家带来了相当多的启发,对我们身边许多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都做出了让人信服的解释,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受。讲座结束时,应在座师生的请求,郑张先生用上古音为大家朗诵了《关雎》,以此圆满结束了讲座。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