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7月9日电(通讯员 王咸慧)7月5-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主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协办的第21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国内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基地主任吴应辉院长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于天琪、北京大学知名教授陆俭明、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箭飞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会议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转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及知识体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等级标准、区域国别教育、专门用途中文研究、教学资源研究等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会议设有10场大会报告,61场分组论坛,共报告了553篇学术论文。在大会报告环节,十位专家依次登台分享真知灼见:吴应辉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分层分类构建及应用》为题展开论述;王辉教授带来了《社会、学科、教育三维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观演进》的报告;刘华教授探讨了《数智赋能中文教学最简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冯丽萍教授分析了《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特点的人机学习模式》;李宝贵教授阐释了《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学的理论阐释与谱系构建》;丁安琪教授研究了《<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标准>与策略的融合》;沈庶英教授分享了《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姜丽萍教授描绘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现实图景与实践探索》;叶军教授分析了《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机制改革》;梁宇教授则从新视角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学资源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同时,本次大会设立期刊论坛,邀请《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语言治理学刊》《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按期刊音序排列)七家编辑部主编、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就期刊的栏目设置、办刊宗旨、出版流程、评审标准及投稿要求做出了说明和介绍,具体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情况,国际中文教育专栏重点选题方向及期刊专栏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举措等等。专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中青年研究者提出建议,鼓励青年学者踊跃投稿。
大会闭幕式由研究院副院长姜丽萍教授主持。姜丽萍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紧紧围绕“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研讨。参会者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积极分享各自在学术研究中的独到见解与宝贵经验,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了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共识,取得了丰硕且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闭幕式上,梁宇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本次会议吸引了15个国家610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大会日程紧凑丰富,通过主旨报告、分组讨论、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评价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与生机。回顾本次大会,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吴应辉院长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历经二十一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界的一大品牌会议。该会议始终坚守学术至上、平等交流、开放包容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注重会议实效。在此次会议中,作大会报告的专家学者均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知名人士,他们的报告题目均为原创首发,彰显了会议的高质量与前沿性。会议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参会者的支持与参与。在此,谨向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界的专家学者及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向会务组的老师们以及辛勤付出的志愿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期待下一届会议能继续汇聚各方智慧,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