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培养中国人民的朋友

发布日期:2012-09-06  作者:雨轩 点击量:

金秋9月,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将迎来50华诞,从学校成立之初招收的第一批11名非洲学生到北语学习,到如今每年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北语不仅记录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服务中国的外交事业,

  培养“知华友华”的友好使者

  中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与新中国的建立几乎同步。1950年,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中国。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先生为第一任班主任,该机构后并入北京大学。1962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出国留学预备部”合并,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将这所学校的名字改为“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

  从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间,囿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北语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亚洲、非洲、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学生人数很有限,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文革期间,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处于低谷。

  改革开放以后,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进入了恢复和上升期,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扩展到西方发达国家。1979年全国自费留学生数量为300余名,1989年已经发展到了2500名,增加了7倍多。从1990年起到现在,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期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日趋多样化。整个来华留学生人数2004年达到11万多人,2008年达到22万多人,2011年突破29万人。他们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层次由语言预备教育延伸到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年来已经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人才,其中4人成为国家领导人,15人担任政府高级官员,25人成为外交大使,52人成为高级外交官,还有很多人在大学任教,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或者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为本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出谋划策,也有很多人投身商海,开办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事业。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成效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来华留学毕业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他们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上世纪90年代担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的罗明曾在华学习,北语的王希增老师在罗马尼亚任教期间,胡乔木同志到罗马尼亚访问,代表罗马尼亚外交部的罗明问胡乔木:“我们的老师来了没有?”胡乔木同志问:“哪里的老师?”罗明答:“我们在北京语言学院的汉语老师。”胡乔木同志感慨地对王希增老师说:“你们的作用比我们的作用大!”在罗明的建议下,他的儿子罗扬和女儿达妮娅也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来达妮娅成为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夫人。汉语把罗明一家的命运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促进中罗两国友谊的不断发展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北语可以看到许多子承父业,女继父志的历史画面,看到那些外国留学生们一代又一代在这儿学习和生活的身影,看到他们对中国深深的热爱。

  亲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创建,

  完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

  许多来华留学生都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他们在中国的家,是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他们学会了汉语,爱上了中国。纵观北京语言大学的发展历程,就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缩影。

  1978年,北语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1985年,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批开设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承担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任务;1986年,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研发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考试;1996年,学校获“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第一个培养对外汉语教学高级人才的高校;1998年,设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这是我国第一个可以授予对外汉语专业博士学位的学位点;2000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北语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可以向外国学生颁发网络教育汉语学士学位的教学单位。如今,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北语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学科体系。从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到进修教育、速成教育、网络教育,学校的学科层次齐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好评。

  发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地作用,

  搭建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

  北语在留学生学历教育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观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一方面培养留学生的国际意识。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来判断事物;另一方面培养留学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掌握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多文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来华进修生培养方面,北语力求通过汉语言进修教学,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状的了解,成为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熟练使用汉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北语于20109月开设了面向高级研修生的“中国专题研究”项目,2010-2011学年共有13名学生参加了这一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巴西、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教育、中国文学艺术、中国经济贸易、汉语言文字等方面。一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完成了有相当水准的研究报告,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高级研修证书》。北语旨在培养高端进修人才,力争使学校成为高层次留学生进修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首选学校。

  在留学生速成教育方面,北语力求通过集中学习,强化教学,让学生速而有成,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汉语水平和汉语能力,并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中国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关于速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在国内外被较多地借鉴着。

  此外,北语还承担着培训国外汉语种子教师的任务,现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次来校参加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在教师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名师讲堂、专家讲座、体验式课程、文化艺术欣赏课、实践操作课、教学观摩课、学习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授课内容,目的是深化学员对中华文化的体会。还开设了笛子、古筝、绘画等多种中华才艺课程供学员进行选修,以提升汉语教师在海外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教学的能力。

  与此同时,北京语言大学编写了大量精品教材,其中许多教材被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广泛使用,如《汉语口语速成》和《汉语会话301句》,仅在韩国就已分别重印85次和72次,被韩国大学采用为汉语专业教材。还研发出版了一大批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海外汉语教材,连续多年原版图书海外销售排名全国第一。

  半个世纪以来,新老几代北语人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之献身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息息相关。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伟大事业中,北语人将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1962年,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喀麦隆、索马里、乌干达和桑给巴尔等国的11名非洲学生。

1974年,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北京语言学院”。

1978年,第一批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上听力课程。

 2009年,胡锦涛主席欢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时,与北语留学生合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0906 07 版)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