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李宇明书记为百余名赴美/加汉语教师做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2-08-29  新闻来源:孔院工作处 

824上午,我校党委书记、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在逸夫报告厅为百余名赴美/加汉语教师做了一场题为《语言为何能够传播》的学术讲座。

李宇明教授开宗明义,提出本次讲座的中心议题,那就是,语言为什么能够传播?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一个民族的语言不断传播?一种语言从A民族传播到B民族,其结果可能是:B民族将其作为外语使用、代替B民族的语言使用、与B民族语言一起作为双语使用。我们了解语言传播的动因,有利于从一个方面认识语言传播的规律,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语言传播规划。为了探寻语言传播的推动力量,教授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语言传播现象,比如: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的传播,重点论述了汉语的传播历史。汉语在东亚的传播,始于汉代,到了唐代达到鼎盛,是文化力量推动的传播;近代向南洋的传播,则是源于华侨的迁徙,是口语的传播;汉语在西洋的传播,传教士功不可没,并在西洋孕育了一大批汉学家,但是他们很多人的汉语是哑巴汉语,不会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汉学研究得有声有色。

在描述了多种语言的传播历史后,语言传播的动因也就很明显地呈现了出来,这里面既有殖民和移民的原因,也有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同时还有军事和经济贸易的原因。这么多动因,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是单一因素还是复合因素在起作用ς是根本不受时空限制还是受时空限制起作用?作用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以汉语的国际传播为例。历史上,汉语国际传播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文化和移民,但是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汉语几乎停止了国际传播的步伐。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汉语国际传播的步幅突然加大,李宇明教授认为这一波汉语的向外传播,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根本动因。当中国落后的时候,外国人感兴趣的主要是“传统中国”。但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现代中国”已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工作机会的话题。这也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次讲座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是现代中国还是传统中国?教授认为我们教学的中心内容应该逐渐转移到现代中国。因为只有学习了现代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才能从中获取机会与利益。在他们了解了现代中国以后,再看他们的兴趣,如果是对中国的某些问题感兴趣,可以再继续深入学习。

但是现代中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中国法律、中国婚姻、中国农村、中国建筑、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等等,我们有必要建立“中国学”,把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问题集中起来。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繁杂的中国学系统,仅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助教系统,这也是李宇明教授要谈的第三个问题。现在很多老师出去教学,但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学等问题,还不具备一一解答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力量编写适合中国教师使用的关于现代中国的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是分领域的、及时更新的、浅显的;应该适当考虑词汇量、用字量等语言因素;不仅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用作教辅。比如说,我们可以给学习者提供适合于不同语言水平的“现代中国”:有声版本的、汉语拼音版本的、5000字水平版本的、8000字水平版本的以及“千字万词”版本的等等。这个助教系统将来应该有人来建立。接着,教授谈到了语言学习和获取知识的

互促互进,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用他现有的语言水平来获取他能获得的知识,这就要求使用“元语言”来编教材、编词典。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以“现代中国”作为教学讨论的话题,搜集学生对现代中国的看法,吸收学生好的建议。

李宇明教授在讲座的最后说到了汉语教师工作的神圣性。一个外国学生可能因为一位好的汉语教师而爱上中国,所以,每一位汉语教师都在从事公共外交的工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学、研究现代中国,努力培养学生从事“涉华”工作的能力,尽量帮助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讲座结束以后,不少学员就“中国学”等问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还有的学员,作为教授的读者,分享了使用《汉语量范畴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等书的心得,并向李教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我校承办的这次2012年国家汉办赴美/加汉语教师岗前培训,为期一个月,这周已经进入了第四周的紧张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校认真地遴选培训师资,既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以期在夯实学员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教学技能技巧,做到“道”与“术”的和谐健康发展。

李书记做讲座

李书记与培训学员合影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