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由金文字形评估清华藏战国竹简”讲座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12-06-04  新闻来源: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赵梦璇 

应北语研究生院和汉字研究所的邀请,531日上午,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朱岐祥教授,在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由金文字形评估清华藏战国竹简”的精彩讲座。

朱教授从一篇甲骨卜辞的真伪问题切入,在白板两侧,朱教授分别写下两篇甲骨卜辞,通过比对验证了新出的一篇系伪造。朱教授紧接着指出,这样对比验证的思路,同样可以用于“清华简”的考察。讲座的主体部分,即是朱教授运用这样的对比思路,将“清华简”中的四十余个字例,与中山国金文从构形上进行比对分析。这是一个新颖的思路,因为已有研究多是“应用竹简验证竹简,但罕见拿金文来印证竹简的字形结构”。最后,朱教授指出,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清华简”与中山国青铜器金文在字形方面的联系。但至于其原因究竟何在,则有待进一步考察。

201012月,清华简(壹)正式出版。201112月,清华简(贰)正式出版,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朱教授的启发下,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我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的陈鹏宇和韩宇娇两位同学,都有一线参与“清华简”考释汇集研究工作的经历,他们举证历史文献,说明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山国关系密切。而据北京大学年代测定实验室鉴定,清华简所属时间是战国中期偏晚。而其他的同学们,大多数是来自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对于金文和简帛文字或多或少进行过一定的学习或了解。大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梁超同学指出,清华简中有的字形,在郭店楚简中也出现过。有的同学比对郭店楚简,发现郭店楚简中也有非楚文字因素。对这些问题,朱教授都一一给予回应和解答。一个小时的讨论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朱岐祥教授循循善诱的讲授,和蔼可亲的风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给所有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研究生表示,通过聆听朱教授的讲座,学会了如何面对材料、对比验证,分析问题。大家期待今后还举办这种既讲授相关知识、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又阐明研究思路、方法的精彩讲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